龙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不出名的诗人,在秋天写下一首诗,丝毫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2.html

秋天很美,也很浪漫,但是,秋天也最容易让人伤感。

古诗词写尽了秋天的美和浪漫,也更是写尽了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不尽伤感。

秋天的伤感是李商隐笔下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叶绍翁笔下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是白居易笔下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诗词之境与秋之韵味,总是那样相宜相称。

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是来自宋朝一位不太出名的诗人——何应龙之笔;此诗用简单四句抒发秋之感怀,不曾细腻绘景,却将最浓郁的秋韵体现出来,从语言到意境皆不输唐人风采。

无关名气,旨在分享大美;各位看官,且随诗巷一起走近我们本期的这首佳作。

客怀

宋·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说来也有意思,关于作者何应龙的生平资料并无太多记载,不过在简单的几行介绍中,“官途很顺利”几个字倒是赫然醒目。也许大家都发现了,许多诗写得好的为官者,都会在历史上有颇高的名气,故而他们的资料栏也都比较丰富。

难道是因为何应龙的官途太顺利,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一说的曲折故事,以至于人们都很自然地将其忽略,故而他与他的作品也皆“默默无闻”?遐想与玩笑打住,我们来看诗。

只要是人,他就有喜怒哀乐。所以纵然作者官途顺利,也难免会在特殊的时刻产生特殊的感想。这首诗是作者为客期间,面对秋天之景而生思乡之情所作。

诗在开篇的时候就切住了题目: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天是一个思乡的季节,因为我们知道,在秋天不仅有“中秋节”个象征团圆的节日,更有太多预示生命即将凋落的事物,在触动着人们那颗敏感的心,对于这一点,诗人刘禹锡的那句“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最好的总结。

那么对于作者而言,他身在异乡,本来就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而当面对秋天里格外萧条的景色时,也就显得异常忧郁和伤感。就如张籍所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一样。

所以作者也是用一句“客怀处处不宜秋”,道出了自己那份惆怅的心情;诗以情语开篇,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力感染读者、及时奠定情感色彩。

作者在锤炼语言和运用写作手法方面是用了心思的,承句顺着首句而来,用一个“秋”字紧粘首句的“秋”字,不仅让秋意显得愈发浓烈,而且还让语感显得流畅、诗句的形式显得颇别致:秋到梧桐动客愁;秋天到的时候,梧桐树叶在风雨的吹打下显得格外萧条,而当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时,心中的愁思也就涌现出来。

这一句的情感在首句的基础之上又推进了一步,作者的客愁因秋而起,但是此时的梧桐又让他的愁再次加深。“梧桐”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物象,它与秋搭配,常用来烘托凄凉的情感,比如李白就曾有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承句也属于情语的表达,但在这情语之下,却又有着生动逼真的画面感,它的色彩、它所包含的物象皆无不诠释了一个“秋”字,让人在看到这样的画面的瞬间,就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沉郁的心情。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作者孤身一人在他乡,他十分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但是却没有盼到从家乡寄来的书信,只看见那秋雁远远地飞过了夕阳中的楼阁。

从脉络与布局来看,第三句可谓是对前两句的一个升华。作者逢秋生客愁,对他来说,而能够抚慰他心灵的,也只有来自家乡的音信了。

但可惜的是,作者内心的期待终究没有实现,“无字到”三个字将作者心中之“愁”从承句延伸过来的同时,又一次加重色彩。那么作者为什么又写到“雁”这一物象呢?第一,显然是借其来契合秋天之境;第二,是借其进一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国古来有鸿雁捎书一说,但在这首诗中,作者笔下临摹的却是“雁声远过夕阳楼”的情景。这就说明这里的秋雁并没有捎带书信,它以含蓄的方式点出作者期望落空的现实,与转句中“无字到”相互呼应,把诗中最无奈、孤独、惆怅的情感推至高潮,于篇中篇外皆深刻感染着读者。

何应龙的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生动丰富,韵味饱满深厚,诗家对其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它“颇具唐诗风采”;本次细细读之,果然感觉诗与评价两相宜。

秋风几度催白发,客在他乡愁不禁;各位看官,当读完何应龙的这首诗,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简单地谈一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