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红绿灯,通过新安大桥,只要5分钟就可以抵达深圳沙井,再从那边的深圳外环,很快就可以回到深圳的家。”自从年,位于长安镇茅洲河上的新安大桥建成通车后,在长安上班的阿晨深切体验到了一座大桥带来的便利。
随着莞深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两地互联互通进程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东岸核心城市圈加速崛起。交通网络对接带来两座城市边界的消融,产业深度协作又赋予区域发展新的生机活力。从规划对接,到物理联通;从产业协作,到品质看齐。莞深两座城市之间,正书写着同城化发展的新篇章。
打破城市边界
共绘互联互通新蓝图
年3月30日,深莞边界非经营性收费站全部取消收费,实现了交通条条道路可自由来往。这一标志性事件的背后则是得益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的推动。
在纲要颁布后不久,深莞惠率先迈出“一体化”脚步。年2月27日,深莞惠三地主要负责人首次聚首深圳,就一体化签署了一系列的框架协议。深莞交通互联互通工作正式开启,双方合作成果相继展现:深莞跨市公交也已经正常运营,深莞城市之间的出租车实现了异地无障碍运输,广深沿江高速、博深高速、丛莞高速的相继建成通车,穗莞深城轨开通……
路通惠来,路通人畅。塘厦、黄江、清溪、长安等地成为深圳工作人员的居住场所,深圳工作东莞居住的“摇摆族”增多,两地城市边界逐渐消融。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表示,“深圳将会超越硅谷,因为硅谷没有东莞这样水平的制造业承接基地。”深圳、东莞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如今,面对着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机遇,深圳、东莞产城深度融合、发展一体联动是落实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圳、东莞提升发展效率,发挥“1加1大于2”功能的战略选择。
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莞两地融合发展再驶向快车道。根据规划要求,深莞正在联手打造“深度融合、一体联动”新格局。
积极对接深圳,进一步激发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成为东莞的新追求。年9月,东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东莞南部临深9镇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同时,东莞明确提出,坚持“深度融合、一体联动”,高水平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成为深圳资源要素溢出的承载地和高端制造的协同区,协同深圳、惠州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此过程中,东莞市将携手深圳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强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交通对接,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创新共同体。
莞深城市融合发展格局并不是东莞“一头热”,深圳“十四五”规划也着墨颇多。深圳明确提出,将东莞作为其构建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加密都市圈交通网络,与周边城市构建“半小时交通圈”。
当前,东莞南部片区与深圳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已然形成,在深圳设计东莞制造带动下产业壁垒正在打破,莞深产业联动逐渐增多,两地共同绘制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完善交通网络
构筑同城化交流新圈层
6月12日上午,随着最后一节米长轨铺设完成,赣深高铁广东段与江西段成功接轨。这标志着赣深高铁全线正线轨道铺设完成,为年底顺利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赣深高铁北起江西赣州,南至深圳,其中东莞段在塘厦设东莞南站。该站定位为东莞市一级枢纽站,规划建设有赣深高铁、中南虎城际、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和16号线交会于此。
未来赣深高铁开通后,将把塘厦带进“高铁时代”,同时也为东莞与深圳之间,架设起一条最新的“快速通道”。
互联互通,交通先行。近年来,莞深两地以打造一体化交通网络为目标,推动了一大批交通设施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流、物流往来。
翻开地图,广深沿江高速、京港澳高速、南光高速、龙大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等多条高速,贯通莞深两地,构筑起公路交通的一条条“大动脉”。每到行车高峰期,密集的车流显示着两地之间非同寻常的紧密联系。
瞄准两地更高层次合作,更多的“血管”正在被打通。年,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范围,共同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这对两地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要求。
隔山相望,如何携手?年3月,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首期工程动工。该路段全长不到两公里,建成后却可以将两地距离缩短到10分钟内。完善交通圈、打通创新圈,为两地共担国家研发任务提供了重要基础。
南部九镇都将推动交通互联作为对接深圳的重要发力点。凤岗充分发挥三面临深的区位优势,加快与深圳规划对接,实施总投资19亿元交通品质提升千日攻坚行动,以联通龙岗、平湖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融深交通路网。
清溪则提出做好“品质交通”文章,未来几年,计划投入约25亿元,建设20多项道路工程,打造内畅外联立体交通体系,加强与市中心区和深圳的交通联系。黄江则以打造“深莞深度融合样本”为目标,做好对接总体规划,大力打通深圳——黄江交通大动脉,构建“三纵五横”交通路网,实现路通财通。
在看不见的地下,多条地铁线路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建设。年9月,交通运输部公布的《交通强国建设深圳市试点任务要点》中就提出,深圳10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深圳11号线北延至东莞长安、深圳22号线北延至东莞塘厦等跨市城市轨道项目,纳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并启动建设。其中还提出,未来深圳6号线支线与东莞1号线黄江至深莞边境段完成衔接及贯通运营。
不难预见,随着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不断推进,两地同城化发展的趋势将越发清晰,为莞深融合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拓展空间载体
写好“扩巢引凤”新文章
产业空间协作是莞深城市功能深度对接的重要领域,协同发展最直观体现为产业领域高度互补、携手并进。然而,东莞南部九镇产业发展起步早、规模大,发展空间瓶颈凸显,为两地产业合作带来了难题。
面对这一症结,东莞悄然推开了新一轮“筑巢引凤”乃至“扩巢引凤”的序幕。通过大力推进功能区统筹发展、城市更新、激活集体用地、建设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中试验证及成果转化基地等一系列组合拳,不断为两地产业合作腾挪空间,为新时期承接深圳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外溢创造平台载体。
今年以来,东莞统筹推出60平方公里土地,布局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5月举行的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大会上,面向全球揭榜招商,首期推出1万亩产业地块。
塘厦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规划编制、土地整备、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综合服务”五条工作主线齐头并进,在新兴基地20平方公里范围内统筹首期亩土地,引进了理士、力劲等19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约亿元,预计年产值亿元。
作为东莞经济强镇,虎门在年出台了虎门城市更新十条意见,成立了7个专项工作组推进拓空间工作,目前共有已启动及近期计划启动的连片改造更新单元23宗、多亩。其中,产业类、产城融合类的更新单元共有12宗、亩,积极打造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产业空间。
长安镇则以城市更新与镇村工业园升级改造为抓手,加快推进近亩城市更新项目,为优质企业及项目提供更多空间。其中,两个紧邻深圳的“工改工”项目,累计可新增产业空间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可为承接深圳的优质科技产业项目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向未来更高水平的创新需求及产业发展趋势,东莞在充分整合松山湖区位交通、产业链基础、大科学装置集群、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上,高标准打造了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这一重要载体,形成了覆盖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及高技术产业培育的创新综合体。
从一个创新想法,到一个初创团队,再到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东莞都具备了优质承载空间,为莞深产业深度融合构筑起坚实的空间保障。
提升城市品质
打造引领融合发展“引爆点”
年,旅居海外三十多年的赵金奎来到松山湖参加材料实验室建设,这是他第一次知道有松山湖。“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真是块宝地,环境非常好,也很适合骑行。”赵金奎感慨。
松山湖有长达公里的绿道,生态湖景串珠成链,不少科研人员喜欢到这里跑步骑行、运动放松。如今赵金奎也喜欢在早晨沿湖骑行,开启一天的工作生活。
实际上,科技共山水一色的良好环境,已经成为松山湖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同时也成为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与优质产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道路与产业的联通,固然可以打破物理上的界限,然而城市品质的落差,很长时间内始终是阻碍东莞与深圳“无缝对接”的顽疾。
随着两地产业提质升级,城市品质成为了决定城市发展高度与速度的“关键变量”。于是,大力提升城市品质,真正让人才愿意双向流动,成为东莞,特别是南部九镇新的发力点。
东莞不仅提出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建设目标,还在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南部各镇的临深交界地区谋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低成本、优环境的产城融合新社区,推进与深圳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全面对接,促进生活同城化,成为莞深青年向往、追梦圆梦的创新创业高地,打造引领莞深“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发展的“引爆点”。
南部各镇实际上早已有所探索。塘厦则提出,城市品质对标对表深圳,以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攻坚重点,推动镇村两级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樟木头提出,利用好自身优良生态本底优势,加快释放生态效益,积极推进城市环境和生态品质互融。
大朗镇通过不断深化深莞政务服务合作,成为“深莞通办”首批试点,目前个事项已经实现深朗通办。
此外,大朗积极配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投资12亿元建设8.6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投入超万元开展松山湖南部及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超3.4亿元攻坚水污染防治等,为来大朗生活工作的深圳企业、人才营造宜居宜业宜商环境。
■声音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
深莞交界处打造融合区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深圳、东莞是两座人口超万的城市,随着两地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两地人口来往密切,两市可在相邻区域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两地跨区域人口的后顾之忧,以此来推动两地城市融合深度。”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莞深两座城市有良好的基础,也形成了市场化的合作,两地共同打造产业链形成了很好的优势,“随着交通联通和产业联系的密切,两地人口大量流动,两地城市融合要将社会治理纳入优先考虑环节,共同携手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两地的城市融合。”
毛艳华表示,深莞两地城市融合特点明显,两座城市的互补性强。两地以基础联通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深圳创新加东莞制造的产业分工形成的产业链条,两座城市竞争力,在珠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从已有的情况来看,两地交通、产业对接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毛艳华认为,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两座城市规划协调仍有所欠缺,尤其是相邻区域的发展规划未能做到协同,两地发展理念也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两地协作。”
对比广佛同城而言,两地公共服务正在相互融合,莞深两地仍处在起步阶段。为此,毛艳华建议,深莞两地可在东莞南部片区选择合适区域,打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区域内布局高端产业园以承接深圳溢出产业外,共建共享公共设施,以此解决两地‘摇摆族’的后顾之忧,共同提升区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以更好地服务两座城市的产业发展。”
接下来,莞深两地在进一步加强市级层面对接的情形下,要通过制度化的安排,推动莞深相邻地区的交流协作,联通基础设施,并且通过交流做到发展理念趋同,从而相互协作共同提升区域竞争力。
“莞深融合要从单一产业融合逐渐扩展到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以此加速两地城市融合进程。”毛艳华表示,可在莞深交界区域打造深度融合区先行,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外,还在环保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强协作,这也将有助于提升莞深城市融合水平。
■链接
东莞市“十四五”规划摘要
高水平推动“软硬联通”。积极对接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加快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推动高铁、城际、城市地铁等轨道建设,携手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完善“五纵四横六连”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跨珠江口通道建设,强化与港澳机场、码头的交通连接,形成高效便捷的“1小时交通圈”。
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全面对接广深“双城联动”发展,无缝连接深圳、广州两大都市圈,突破东莞城市发展能级,为增强珠三角核心引擎作用提供战略支撑。
携手共建深圳都市圈。加强与深圳、惠州、汕尾、河源的战略协同、规划衔接、产业互补、交通互联,共建“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都市圈发展格局。
携手深圳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强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交通对接,争取复制推广中央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政策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政策,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创新共同体。
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标准,提升全域人居环境,优化交通品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美誉度。
南方日报记者何明强陈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