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从何来?司母戊鼎真假存放在那里?普通的石鼓价值何在?让我为你开启古代文字的起源之路。
开始龙骨的故事“龙骨”即甲骨文是古人用刀子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发展最早的古文字。它大概形成于三千多年以前的商代。甲骨文虽然古老,但是发现得却很晚。
人们是怎么发现甲骨文的呢?
这就要从年说起,北京有个叫王懿荣的老先生,他喜欢研究古文字。
一天,他病了,请大夫开了个中药方,叫家人去药店取药。取回药后,王在一种叫“龙骨”的药上发现了一些花纹。他仔细看了一下,这些花纹很特别。
上图中甲骨显示的图案王当时是清朝的官员,家里很有钱,就叫家人再去药店买些花纹更清楚的“龙骨”来,并且问问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弄来的。家人果然又买了一些花纹更清楚的“龙骨”,并且告诉他,药店里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山东一个姓范的商人从河南省安阳县地下挖出来的。人们叫“殷墟”。他怀疑这些“龙骨”上的花纹可能跟当时的文字有关系。
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这些“龙骨”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甲骨文。
司母戊鼎谈到司母戊鼎,人们就想起金文,让我们来看看关于发现和保护“司母戊鼎”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河南安阳县一个村子的农民在劳动时从地下挖出一个四条腿的方形青铜鼎来,高有1.3米多,重有公斤,四面都铸有凸起的兽面花纹,里面铸有“司母戊”三个金文。学者们认为这是三千多年以前商代的青铜器,是商王文丁为了祭祀他母亲戊铸造的。
为了彰显孝道,很多地方都彷造司母鼎开始,农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看起来像个马槽子,就叫它“马槽鼎”。北京的考古工作者听说后赶来,才认出这原来是一件非常贵重的古文物。
当时日本日本侵略者听说了这件事,一定要抢走这件国宝。群众为了保护它,就把它埋在地下,另外造了一个假大鼎来代替。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才又把它从地下挖出来,现在,“司母戊鼎”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石鼓说到石鼓出名,是因为它前面的文字,石鼓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石鼓上的古文字。
石鼓上狭下宽,顶圆地平,高约三尺,直径一尺多,形状好像北方人吃的“窝窝头”。
石鼓的故事就要从唐朝初年说起,在陕西省凤翔县发现了十个这样的东西。经过变乱,全部丢失了。到了宋朝找回了九个。
传说,宋朝皇帝非常重视这些东西,找到后,便派人把它们运到当时的首都河南开封,存放在皇宫里,并且让工人在字缝间填涂上金子,加以保护。后来北方少数民族金人侵入开封,抢走石鼓,运到北京并且剔掉金子拿走。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下令让石匠按照石鼓的样子又雕刻了十个新的,放在北京的国子监院内。抗日战争爆发前运往上海。全国解放后又运回北京,现在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可以看出,这十块石头,很不平凡,经历过不少苦难。
东周文字,与石鼓文相似十个石鼓原来大概刻有多字,现在只有多个字了,石鼓上的字体有的比甲骨文和金文还要复杂。石鼓文因和籀文近似,所以,学者们认为石鼓文和籀文是同时代的古文字,石鼓是东周到战国初年之间的刻石。
通过本文将龙骨、司母戊鼎,石鼓每个文字的背后都一个曲折的故事,虽经历万难,但是,最终只要加以保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