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肝为五脏六腑之贼”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医学根据的。这个比喻旨在强调肝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其他脏腑稳定运作的关键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来保护肝脏,进而维护整个身体的健康。
一、肝的生理为了搞清楚这句话的含义,首先应了解一下肝的生理功能。肝,生命的泉源,如古树之根,藏血之力,为罢极之本,意即如水库般调节血液流量,故能肩负疲劳,抵御外邪。在体如丝,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液为泪,犹如大自然的雨水,润泽生命。而且肝主疏泄条达,调控着生命的旋律。人的生命活动,靠藏腑间的紧密联系构成的生命交响乐。肝与其他脏腑、器官、经络息息相关,相互依存、制约、促进,展现出肝能滋养五脏六腑的特性。说到“肝为五脏六腑之贼”,便涉及到肝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五脏的亲密关系。以肝与肾为例:肝与肾,两者同源,相互滋养。肝的疏泄条达与调节血量的功能,依赖肾阴的滋养,而肾阴(精)物质又需要通过肝的疏泄才能储存于肾。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奏响生命的和谐乐章。肝与脾:脾的运化,必须通过肝的疏泄,反之,脾失健运,也会影响肝的疏泄。肝与肺:肺主治理调节全身之气,肝主调节全身之血。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依赖于肺的治节肃降,肝失调达气壅郁滞,反过来也会影响肺之治节肃降。肝与心:主要是血液环流与血量调节的关系,心血不足则影响肝的调节,肝血不足也可影响心的功能。心主精神意识,肝主疏泄条达(情绪舒畅),精神与情绪也是相互影响的。另外,肝与冲任二脉,从经络上就有连属关系,肝为藏血之脏,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肝的功能正常,肝血充足,则血海满盈,月经能以时下。其它与六腑、器官、经络的关系,也都因与其相表里的五脏相关,而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总之,肝为血脏,功能贮藏和调节全身的血量。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器官组织都赖血以养;肝又能疏调气机,使之气血流畅,经络疏峻,脏腑功能和调,四肢关节健利,诸窍开阖正常,从而使整体机能健壮,精力充沛,情绪舒畅,耐受疲劳,能以抵御外邪。所以,肝能生养五脏六腑,这些都是肝对五脏六腑极其有利的一面。二、肝的病理肝以阴血为主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柔恶刚。所以肝气太过与不及均可致病。主要表现为肝气,肝火,肝风,肝寒等。肝气:肝气以疏畅条达为顺,若遇太过与不及均可演变为病理性的肝气。不及,则气机不利,胆汁分泌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脏腑经络的供血不足,筋骨肌肉也失养,耳目不聪,手不能握,足不能步,全身趋于衰退,故有“罢极之本”之称。太过,则气机壅塞郁滞不畅,气机不畅,经脉不通,轻者表现为游走性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即所谓之“肝气窜痛”;重者烦急,胸闷,气憋,两胁胀痛,横逆而犯脾胃,以致嗳气吞酸,胃气上逆,脾湿内生,湿热蕴育甚至出现黄疸。即所谓“万病不离于郁,诸郁皆属于肝”。是有一定道理的。肝火:外因所致者,多表现为肝火胆热升腾,目赤眵,口干口苦,口渴,舌红苔黄或便干溲赤,皮肤起疱疹,局部红肿灼痛。肝胆火热下注,则睾丸孤部肿痛,步履艰难;内因所致者,多因气郁化火。郁火热势较缓,多见烦躁,胸闷,口干,咽燥或见低烧。另外,尚可因为暴怒伤肝(怒则气上),肝气冲逆,血随气上,甚则热势郁结而欲动风,正如《素问.生气通气论》中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而且出现吐血,衄血,中风,出血,倒经等症。肝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曾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有内、外、虚、实之分。外因所引起的肝风,多系肝胆热盛而动风,症见惊厥抽搐,即所谓热极生风(或热痉风);内因所引起的肝风,可因暴怒伤肝,肝风内动,风火相煽,症见严重的眩晕,头痛如裂,颈项牵强,震颤,言语不利,痉厥等;如实火中风见有头剧痛、抽搐等;若因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则见头痛头晕,失眠,肢麻,属于虚风。至于热病后期阴血大伤,也可以引起血虚风动,属于虚风。肝寒:肝阳不足,虚寒循经下行,则见寒疝,妇女多表现为少腹两侧,腰胝部寒痛。以上所说的是肝本身的病理,至于肝气,肝火,肝风,肝寒对于诸脏的影响以及挟杂为病,其范围就更广泛了。例如:肝与肾:肝有不足,肝阳上亢,由于肝肾同源,肾阴不足肝阴也虚,也可以导致肝气、肝火、肝风的形成或加重其病情。肝肾阴虚两者也可同时兼见。肝火旺盛,疏泄太过,也可以导致肾不闭藏。肝与肺:肝火灼肺,则可见咳嗽咳血。肝气郁滞也可以影响肺的肃降,以致喉痒作咳两胁掣痛,或梅核气等。肝与脾胃:若脾运失职,湿滞中焦,则影响肝之疏泄。脾湿肝郁日久也可以生风。肝气横逆侵犯脾胃,又可以引起脾失升举,胃失和降。肝与心:心血不足则肝血也不足,肝血不足也可以影响心的功能,肝火上炎也可以引动心火,肝风内动心神也必受扰。综合以上所述,肝的生理功能正常,就像春天的树木一样,枝叶舒展,生机勃勃,能够推动全身气机的运行,保持经络畅通无阻。这样,体内的气血就能够调和,像春天的雨水滋润大地一样,五脏六腑的功能也能保持正常运转。所以说,肝能生养五脏六腑,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呵护着身体的健康。然而,如果肝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像暴风雨中的小船,容易受到风浪的侵袭。当肝气、肝火、肝风或肝寒等问题出现时,就像狂风骤雨一般,五脏六腑会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常说“肝为五脏六腑之贼”,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肝脏的健康,避免其受到损伤,以免影响身体的整体运作。三、妇科病治肝八法对于肝的具体治疗法则,《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说明肝为血脏,血燥则苦急,其性喜条达,故欲散,且以散为补,以敛为泻。临床上也有“肝无补法”之说,都是根据肝的生理特性所拟定的基本法则。具体到妇科临床,内容就更加丰富。从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可归纳为舒肝调气、清肝泄火、清热平肝、抑肝潜阳、镇肝熄风、养血柔肝、化阴缓肝、暖肝温经等治肝八法,分述于下:(一)舒肝调气:(包括舒肝与疏肝)是疏通与舒理肝气郁结的方法,使之肝气调达以调理全身之气机。主要用于治疗肝气病。舒肝与疏肝意义相近但是同中有异。舒肝偏于上下舒理条达,重在气机之升降;疏肝偏于疏通横散,重在气机之开阖与经络气血之疏峻。舒肝常用柴胡、荆芥穗、香附;疏肝常用青皮、郁金、枳壳、砂仁、木香、瓜蒌,甚或山甲、王不留行、漏芦等。有时也可合用。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得生丹。(二)清肝泄火:(包括清肝与泄肝)是以苦寒泻火的药物,清肝热泄肝火的方法,使之肝热得清,肝火得泄。主要用于肝热冲逆,肝火上升诸症。肝热势缓清之则热平,肝火势急非泄不折。火与热也是程度上的差异,所以清肝、泄肝同中有异。清肝常用黄芩、黄连、栀子、夏枯草等药;泄肝常用龙胆草、芦荟、大黄等药,有时也可同用。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当归芦荟丸。(三)清热平肝:是针对肝热上扰或肝阳上亢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如桑叶、菊花等,而不是苦寒重剂。肝热重则可以配合一些清肝泄热的药物,如黄芩、栀子。若为肝阳上亢,因其有阴虚的一面,则常配合养阴平肝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常用的方剂如清眩平肝汤(经验方)。(四)抑肝潜阳:是治疗阴虚肝阳上亢的方法。一方面养肝育阴,另一方面平抑肝阳,养肝阴常用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生地、山萸肉、枸杞子、龟板、阿胶等,平抑肝阳的药物如钩藤、菊花、僵蚕等。常用方剂如清眩平肝汤加味。(五)镇肝熄风:是治疗肝风的方法。若为热痉风,则重用清热熄风的药物,如羚羊角、菊花、钩藤、僵蚕。若为阴虚风动,则用养肝阴的药物或镇肝的药物,如生龙齿、生牡蛎、珍珠母、生石决明、朱砂面。常用的方剂如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六)养血柔肝:包括养成肝、柔肝。两者意义相同,是治疗肝血虚的方法。肝为刚脏,赖血以养,所谓养肝柔肝实际上就是养肝血。常用的药物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何首乌等。常用的方剂如一贯煎,四物汤加味。(七)化阴缓肝:是治疗肝阴虚的方法之一,用酸甘化阴的药物,间接养肝阴缓肝急。因为酸能敛肝阴泻肝阳,甘能养肝阴缓肝急。符合“甘以缓之,酸以泻之”的组方原则,常用的药物如甘草、白芍、酸枣仁、浮小麦、百合、生地、麦冬等。常用的方剂如甘麦大枣汤,芍药甘草汤。(八)暖肝温经:是治疗肝寒血滞,经脉受阻的方法。主要使用温经散寒暖肝的药物如吴茱萸、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有时尚需配合一些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如红花、桃仁、泽兰、益母草、牛膝等。常用的方剂如暖宫定痛汤,橘核丸等。体验感悟,肝脏这个器官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观念强调了机体功能物质基础的来源主要依赖脾肾,但要维持和调节机体功能,以及在生长、衰老、疾病、死亡等过程中,肝脏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以确保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肝为五脏六腑之贼”所带来的危害,更要认识到肝脏对五脏六腑的滋养和保护作用。而“肝为五脏六腑之贼”的说法,旨在强调肝在人体内普遍存在的致害作用。同时,从妇科常见疾病中也可以验证肝病的广泛性。因此,我们需要总结出一套针对肝脏的治疗法则,但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