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述:-11-16最新的临床指南,睡前值得一读
第1期
胃缓(胃下垂)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作者/吴泽彬
胃缓,指以脘腹坠胀为主或有疼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疾病,常见于西医胃下垂症。对于符合西医学“胃下垂”诊断但不符合中医学“胃缓”病名诊断的患者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
4.1药物治疗
4.1.1辨证论治
1)脾虚气陷证
病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法: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18-19]。常用药:*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等。加减:脘腹胀满,加木香、佛手、香橼以行气消胀;大便溏薄,加山药、白扁豆、莲子以益气健脾;恶心呕吐,加旋覆代赭汤以降逆止呕;有寒象者,加附子(先煎)、肉桂以温中散寒[12]。
2)胃阴不足证
病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常。治法:滋阴润燥,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等。加减:兼气滞,加枳壳以行气;气虚,加*参、*芪以补气;兼血瘀,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兼肠燥便秘,加郁李仁、血虚加当归、熟地*以补血。
4.1.2对症治疗胃缓(胃下垂)除了脘腹坠胀或疼痛等症状的发生外,可能伴有其他临床症状,针对其他临床症状进行相应处理(选2种药物),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1)反酸、吞酸、烧心、嘈杂:海螵蛸、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煅瓦楞、*连、吴茱萸。
2)恶心、呕吐:旋覆花、制半夏、竹茹、砂仁、紫苏梗、枇杷叶、生姜、陈皮。
3)失眠、多梦:夜交藤、酸枣仁、琥珀、茯神、龙齿、珍珠母、合欢皮;吴茱萸粉(适量以食醋调和外敷涌泉穴)。
4)便秘:火麻仁、桃仁、冬瓜仁、瓜蒌、苦杏仁、肉苁蓉、莱菔子、生枇杷叶、白术。
5)泄泻、便溏:仙鹤草、炒山药、石榴皮(壳)、
煨诃子、芡实、莲子、茯苓。
4.1.3名医经验
名医经验在中医药学术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名医临床实践经验,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以下列出部分近现代名医治疗胃缓的经验,供参考使用。
1)徐景藩
病因病机:胃缓多与脾(胃)、肝(胆)、肾等脏腑相关,病机以脾胃中气虚弱为基础,而气滞、水湿、痰饮是不可避免的病理因素。另外,肝郁可加重气滞,肾虚则易生水湿痰饮,各种因素相互夹杂,终致胃缓。
治则治法:调中理气,疏肝和胃,温肾化饮。基本处方:
调中理气法:常用药*芪、*参、白术、炙升麻、山药、炙甘草、炒枳壳、木香、炒陈皮、大枣等。加减:若遇寒则症状尤甚,加入高良姜;若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酌加桂枝或甘松以温中,并配加白芍。
疏肝和胃法:常用药紫苏梗、炙柴胡、炒白芍、炒枳壳、香附、佛手(或佛手花)、檀香、当归等。加减:若性情抑郁、胸闷不畅,加合欢花、郁金、百合;若腹胀甚及小腹,加乌药、炒小茴香、防风;若神倦乏力、口干欲饮、舌苔薄净、病久肝胃阴虚,配加石斛、乌梅、麦冬、木瓜、枸杞子,去檀香,其他如麦芽、鸡内金、神曲等和胃消滞药物均可随症酌用,特别是麦芽,兼有良好的疏肝作用。
温肾化饮法:常用药制附子、肉桂(后下或研粉另吞)、益智仁、法半夏、白术、泽泻、茯苓、猪苓、干姜、炙甘草等。加减:若脘腹鸣响甚,配加防风、藿香;呕吐甚,酌加煅赭石、旋覆花、通草、蜣螂等通利走窜药物,有利于使胃的“下管”通畅,胃中痰饮下行。
2)李寿山[23]
病因病机:胃缓病机根本为中气下陷,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或由长期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伤其中气,脾虚气陷,升降失调所致。同时指出,本病的发生不仅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有关,还与痰瘀有关,应注意结合舌脉辨证治疗。
治则治法:升陷益胃
基本处方:自拟升陷益胃汤:*芪15~30g,*参15~30g,升麻10~15g,葛根10~15g,白术10~15g,山药15~20g,枳实15~30g,甘草6~10g。随证加减:治疗胃缓应用升举中气之方药超过20天而不效者,应仔细观察舌脉。如舌苔滑腻、舌质淡胖边有齿痕,是为痰湿之候,可予上方加桂枝、茯苓,即合苓桂术甘汤化裁;若见舌质暗赤有紫气,或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脉弦或涩者,此为有血瘀之象,可先服当归芍药散得小效,继服升陷益胃汤以巩固,或两方化裁应用,根据虚与瘀的主次缓急而定。收效后仍应固本,可以继续服用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等以健脾益气,巩固疗效。
3)朱良春[24]
病因病机:有痰饮留伏而致者,有肝气久郁而致者,有湿浊弥漫而致者,有气血困顿而致者,有原气不足而致者,有风木不张而致者,有宗气不振而致者,有火不生土而致者,有金寒水冷而致者等。
治则治法:宣化湿浊,升阳举陷,疏肝解郁。
基本处方:一味苍术饮辅以“补中益气汤、逍遥散”主药,即配合“升阳举陷,疏肝解郁”组成基本方:苍术、白术、炙*芪、炒枳壳、升麻、柴胡、炒白芍、茯苓、陈皮、甘草。随证加减:水行肠间、漉漉有声,酌加桂枝;浊气弥漫、胸痞身困、神气呆滞,加厚朴、槟榔、草果、半夏等祛湿化浊类药物;原气不足,选加肉桂、附子、巴戟天、山萸肉等补阳类药物;症见食少、饭后作胀、烦热口干、少苔、嘈杂易饥、胃脘隐痛,酌加生地*、山药、山萸肉、石斛、太子参等养阴类药物,取傅青主升阴汤之意
4.1.4临证要点胃缓病位在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常。以虚证为多,或虚实夹杂。在本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胃体失于固托;标实则表现为脘腹胀满,脾运失职,水谷津液输布失司,聚而为饮成痰,阻遏气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病理因素表现为食滞、饮停、气滞和血瘀。故临床上要围绕脾虚气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