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论法显在彭城韩文元于盛庭
TUhjnbcbe - 2021/1/5 21:06:00
白癜风个性治疗         http://pf.39.net/xwdt/190927/7497572.html

论法显在彭城

作者:韩文元于盛庭

前言

徐州(简称徐)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

四千多年前,神州大地洪水滔天。大禹治水之后,分天下为九州:青州、兖州、扬州、豫州、荆州、徐州、雍州、冀州、梁州。

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美誉,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被称作“东方雅典”。

徐州自古就是东西南北的交通咽喉,现在的重要交通枢纽。古代的汴水、泗水和后来的*河、京杭大运河构成徐州的水运系统。是古代漕运之枢纽。

徐州,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是著名的帝王之乡。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

徐州地处我国的南北交界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徐州,则南下可取江淮,北上威胁幽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刘裕北伐,朱棣靖难,均在此有过大战。抗日战争时的台儿庄战役,解放战争时的淮海战役,主战场均在徐州。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徐州为战略要地,佛教圣地。刘裕皇帝以北徐州(彭城)为重镇,北打南燕,西攻后秦;刘裕弟弟刘道怜镇彭城,请法显在彭城首建龙华寺;正平元年(公元年),北魏拓跋焘率30万大*南下侵宋,驻扎于云龙山、戏马台,攻彭城3月不下,其士卒在云龙山,用兵器依崖而凿,雕一佛头。此石佛像,即北魏大石佛。北魏皇帝孝文帝幸彭城,到白塔寺聆听《成实论》,并在彭城吴寺,把太子思惟像,请入北台(山西五台山)。

法显西天取经回汉土,青州崂山登陆,遂去建康(南京),被徐州刺史刘道怜接到彭城,在彭城一冬一夏。夏坐讫,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法显天竺取经回国,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徐州桓山首建龙华寺,郦道元《水经注》说“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二是法显撰写《佛国记》和翻译经文。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太和十九年(公元年)四月,孝文帝幸徐州白塔寺。亲见法显建的桓山龙华寺,孝文帝的随从郦道元详细描述桓山龙华寺;并听说法显在彭城的故事,及太子思惟像东还徐州。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每放异光。被元魏孝文帝请入北台(山西五台山的北台)。

桓山龙华寺,当时是唯一印度建筑风格寺庙,难得可贵。

彭城是法显从青岛陆路去南京的必经之路。弄清法显在彭城的贡献,对研究《佛国记》打开了一扇窗户。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一、法显在徐州桓山首建龙华寺

徐州龙华寺遗址,座落在徐州北郊桓(huán)山西麓,是东晋法显大师天竺取经归来,在彭城首建具有印度建筑风格(有石室或石窟)的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

徐州桓山,座落在徐州北郊十里铜山县茅村乡北洞山村。

桓山龙华寺是法显“持龙华图,首创此制。”郦道元赞曰“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称它“实中国第一佛寺矣。”

1、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桓山及桓山龙华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

泗水又迳留县,而南迳垞城东。泗水又南迳(jìng)宋大夫桓魋冢,西山枕泗水,西上尽石,凿而为冢(zhǒng),今人谓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

△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

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

2、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法显到彭城寻访吴苍鹰

唐总章元年(),道世《法苑珠林》第八十九

东晋沙门法显

东晋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者。昔晋沙门法显,励节西天,历游圣迹。往投一寺,大小逢迎。显时遇疾,主人上座亲事经理。敕沙弥为客僧觅本乡斋食。倏忽往还,脚有疮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啮。显怪,其旋转之间,而游数万里外,方寤寺僧并非常人也。后随船还国,故往彭城追访,得吴苍鹰。具状问之,答有是事,便指余血涂门之处。显曰:此罗汉圣人血也。当时见为觅食耳,如何遂损也?鹰闻惭悚,即舍宅为寺,自往扬都求诸经像。正济江中,船遂倾侧。忽有双骨各长一丈,随波腾漾,掩入船中,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乃龙齿也。鹰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息林间。遇见婆罗门僧持此像行曰:欲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付像,将还至京。诏令摸取十躯,皆足下施铭。而人莫辩新旧,任鹰採取。像又降梦,示其本相。恰取还得本像,东还徐州,每放异光。元魏孝文请入北台。至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之。大隋开教,还重光显。今在相州大慈寺(右此一验见晋史杂录)。

3、北魏孝文帝幸徐州白塔寺

北魏孝文帝到彭城,幸白塔寺;元魏孝文(帝)又把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请入北台(五台山)。《魏书》记载高祖孝文皇帝,太和十九年车驾南巡,“夏四月庚子,车驾幸彭城。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夏四月庚子,车驾幸彭城。”

夏四月庚子(初二),年5月11日,高祖抵达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史料记载如下:

《魏书》志第二十·释老志

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顾谓诸王及侍官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于罗什,在此流通。后授渊法师,渊法师授登、纪二法师。朕每玩《成实论》,可以释人深情故至此寺焉。”

二、《佛国记》记述法显在彭城

法显在彭城桓山首建龙华寺及法显在彭城寻访吴苍鹰的故事,都有史料记载。

为什么《佛国记》中,没有“彭城”和“徐州”的记载?

其中的玄机在于北徐州刺史刘道怜的官称“刘兖青州”。刘道怜坐镇彭城,指挥北方部队作战,同时为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故称“刘兖青州”。“刘兖青州”代指徐州(彭城)。

1、《佛国记》有没有写法显在彭城(徐州)?

答案:有。就是“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关键:刘兖青州是谁?刘兖青州就是刘道怜。刘兖青州来源于刘道怜的官称。

当时刘裕皇帝弟弟,刘道怜在北方打仗,坐镇彭城。为并州刺史。

刘道怜为北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所以,号称刘兖青州。

而刘敬宣曾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与徐州,兖州无缘。

(1)法显青岛登陆时间:

义熙八年(年)七月十四日(阴历),阳历9月5日(闰六月)。

(2)义熙八年(年)九月十三日(阴历),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

义熙八年(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刘敬宣为冀州刺史。

(3)《资治通鉴》和《宋书》都记载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记载如下: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六卷

义熙八年(壬子、)

[1]义熙七年(辛亥),并州刺史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2]义熙八年(壬子、)(阴历九月十三日)庚辰,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3]义熙八年,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因遗冀州刺史刘敬宣书曰。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七卷

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年)

[1]五月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事、骠骑将*、荆州刺史。

[2]三月乙卯(初三)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参*司马道赐,宗室之疏属也。左右小将王猛子谋杀敬宣。乙卯(初三),敬宣召道秀,猛子逡巡在后,取敬宣备身刀杀敬宣。

1、记载刘兖青州刘道怜

明崇祯本《佛国记》

明崇祯本《佛国记》记载:“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六卷

义熙七年(辛亥、)

[1]是岁,并州刺史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义熙八年(壬子、)

[1](阴历九月十三日)庚辰,诏大赦,以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为都督荆·雍·梁·秦·宁·益六州*事、荆州刺史;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2]十一月,己卯(十三日)因遗冀州刺史刘敬宣书曰:“盘龙狠戾专恣,自取夷灭。异端将尽,世路方夷,富贵之事,相与共之。”敬宣报曰:“下官自义熙以来,忝三州、七郡,常惧福过灾生,思避盈居损。富贵之旨,非所敢当。”且使以书呈裕,裕曰:“阿寿故为不负我也。”

?---冀州刺史刘敬宣(年)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七卷

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年)

[1]五月诏加太尉裕太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事、骠骑将*、荆州刺史。道怜贪鄙,无才能,裕以中*长史晋陵太守谢方明为骠骑长史、南郡相,道怜府中众事皆谘决于方明。方明,冲之子也。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南朝梁·沈约《宋书》

《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一◎宗室


  长沙景王道怜

长沙景王道怜,高祖中弟也。

时鲜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阳、淮阴诸戍,并不复立。道怜请据彭城,以渐修创,朝议以彭城县远,使镇山阳。进号征虏将*、督淮北*郡事、北东海太守,并州刺史、义昌太守如故。

(义熙)七年,解并州,加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八年,高祖伐刘毅,征为都督兖青二州晋陵京口淮南诸郡*事、兖青州刺史,持节、将*、太守如故,还镇京口。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高祖平定三秦,方思外略,征道怜还为侍中、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诸*事、守尚书令、徐兖二州刺史,持节、将*如故。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宋书》、《资治通鉴》都记载:“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刘道怜为北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所以,号称“刘兖青州”。与《佛国记》“刘兖青州”相同。

刘沇青州,是彭城(北徐州)刺史刘道怜的官称,“刘沇青州”代指彭城。

结论:《佛国记》“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刘兖青州”为刘道怜。

2、记载冀州,青州刺史刘敬宣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六卷

义熙八年(壬子、)

[1]十一月,己卯(十三日)

因遗冀州刺史刘敬宣书曰:“盘龙狠戾专恣,自取夷灭。异端将尽,世路方夷,富贵之事,相与共之。”敬宣报曰:“下官自义熙以来,忝三州、七郡,常惧福过灾生,思避盈居损。富贵之旨,非所敢当。”且使以书呈裕,裕曰:“阿寿故为不负我也。”

?---冀州刺史刘敬宣(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七卷

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年)

[1]三月乙卯(初三)

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参*司马道赐,宗室之疏属也。闻太尉裕攻司马休之,道赐与同府壁闾道秀、左右小将王猛子谋杀敬宣,据广固以应休之。乙卯(初三),敬宣召道秀,屏人语,左右悉出户。猛子逡巡在后,取敬宣备身刀杀敬宣。文武佐吏即时讨道赐等,皆斩之。

?----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年)

《宋书》列传第七

刘敬宣,字万寿,彭城人,汉楚元王交后也。祖建,征虏将*。父牢之,镇北将*。

初,敬宣回师于蜀,刘毅欲以重法绳之;高祖既相任待,又何无忌明言于毅,谓不宜以私憾伤至公,若必文致为戮,己当入朝以廷议决之。毅虽止,犹谓高祖曰:“夫生平之旧,岂可孤信。光武悔之于庞萌,曹公失之于孟卓,公宜深虑之。”毅出为荆州,谓敬宣曰:“吾忝西任,欲屈卿为长史、南蛮,岂有见辅意乎?”敬宣惧祸及,以告高祖。

高祖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郡事、征虏将*、北青州刺史,领青河太守,寻领冀州刺史。

?---刘敬宣督北青州*郡事、北青州刺史,寻领冀州刺史。

《资治通鉴》记载:冀州刺史刘敬宣(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年三月)。

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刘敬宣为冀州刺史,并没有做青州刺史。

刘敬宣年为青、冀二州刺史。

所以,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前,青州刺史仍为刘道怜。

结论:刘敬宣曾为冀州刺史,青州刺史。与徐州,兖州无缘。没有做过徐州、兖州刺史。

法显年七月十四日(阴历)崂山登陆。

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刘敬宣为冀州刺史。

刘沇青州(刘道怜),镇彭城,为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守护北镇边疆。

刘沇青州,指刘道怜,他是南宋皇帝刘裕同父异母兄弟,所以委以重任。

刘裕三兄弟,有刘道怜,刘道规,都是*中大将。

刘敬宣可信吗?别人还要策反他那?宋书有记载。所以,后来刘敬宣才做北青州刺史。

问:法显北朝人也,北朝记录不缺,独缺南朝情况,这是为何?

附图:南北朝对峙图

1、并州,冀州,青州在北方,东西成一条直线。

2、北徐州,兖州,青州成三角关系在北疆边陲。

南北朝对峙图1(南朝宋疆域,徐州归南宋)

南北朝对峙图2(南朝齐疆域,徐州归北魏)

刘裕北伐图

北朝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约—),与南朝齐梁僧人、佛教史学家僧祐(—),为同一时代人。虽在不同的国家,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僧祐《出三藏记集》同时都记载法显。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徐州归为北魏的版图,所以,有《魏书》记载“徐州志”及法显的事迹,孝文帝南巡徐州的故事。

南北朝对峙时期,徐州归为北魏版图。孝文帝幸彭城,并把太子思惟像请入北台,见《法苑珠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华寺,《魏书》记载徐州地形,及法显故事。

当时南北朝对峙时期,北魏占领江北,彭城属于北魏占领管辖范围,徐州云龙山兴化寺大石佛头像,就是北魏士兵雕刻而成。北魏郦道元随孝文帝来到彭城(徐州),亲见桓山龙华寺的雄伟,记载于《水经注》中。

问:法显崂山登陆,刘道怜在彭城(徐州)吗?

答案:在彭城。义熙七年(年)到义熙八年(年)阴历九月十三日,刘道怜一直坐镇彭城。

1、《资治通鉴》有二处记载“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义熙七年(辛亥、)至义熙八年(壬子、)阴历九月十三日,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一直镇彭城

2、法显青岛登陆时间是: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阴历),阳历9月5日(闰六月)。

北徐州刺史刘道怜离开彭城的时间:义熙八年(壬子、)阴历九月十三日。

法显崂山登陆两个月后,刘道怜离开彭城,镇京口(今镇江)。所以,徐州刺史刘道怜有两个月的时间,接迎法显到彭城。

3、明崇祯本《佛国记》记载:“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指徐州刺史刘道怜请法显到彭城一冬一夏。

史籍记载“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与《佛国记》记载“刘兖青州”相同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称为“刘兖青州”。是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请法显一冬一夏。刘道怜镇彭城,所以,“刘兖青州”代指彭城。

问:“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在哪里坐夏?一年时间在哪里?

答:在彭城坐夏。唯有彭城。建桓山龙华寺,需要时间。所以,龙华寺没有建好,法显就去了南京。

问:《佛国记》网上有几个版本,那个是真的?

现将原版《佛国记》奉献给大家,望读者辨别之。

(1)网上《佛国记》版本一

“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舶泛海而至。即将人从来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到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藏。”

错误:“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到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这里面,都是抄写之误。劉,到,笔误。

高丽藏《高僧法显传》

高丽藏《高僧法显传》:“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到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

用此本《佛国记》者,如大正藏:《高僧法显传》东晋法显记;

《高僧法显传》一卷东晋沙门释法显自记游天竺事,以此为根据。

可能是:“到”为“劉”之误。章巽《佛国记》注释说,其他版本皆作“刘兖青州”。

章巽注:①刘沇青州:圆本、东本、开本、碛本、资本、禅本、津本、学本作。

“刘法青州”;石本、镰本作“刘青法洲”;丽本作“到青州”;院本作“留法青州”。

“法”为“沇”字之误,沇即兖字,“刘沇青州”即“刘兖青州”。《法显传》此处之“刘兖青州”,即刘道怜。今据改作“刘沇青州”。

原版高丽藏《高僧法显传》1

原版高丽藏《高僧法显传》2

原版高丽藏《高僧法显传》3

原版高丽藏《高僧法显传》,这里面,都是抄写之误。劉,到,笔误。

(2)网上《佛国记》版本二

“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正确:“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

(3)明崇祯汲古阁刊本《佛国记》,弥之珍贵。以此为蓝本。

法显自撰《佛国记》有不同的版本,古代的手抄本难以寻到。而北宋,明代印刷本鲜有人知。明崇祯时期汲古阁刊本《佛国记》,由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珍藏。如下图:

明崇祯汲古阁刊本《佛国记》1

明崇祯汲古阁刊本《佛国记》2

明崇祯汲古阁刊本《佛国记》

“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明崇祯本《佛国记》记载:“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兖yǎn:地名。指兖州。古九州之一。兖Yǎn:1.同“沇”。水名。也作“渷”。

兗[yǎn]繁体:兗1.同“沇”。水名。也作“渷”。2.地名。古州名,我國古代九州之一。兗州。

按“兗”(即“兖”)即“沇”字,故《禹贡》兖州《史记·夏本纪》作沇州。古人或将篆文立水写作横水置于“允”上,隶变为“六”成兖,后世又变“兖”作“兗”,今已废用。

说明古文通假字,沇,兖,兗都是沇州,即兖州,兗州。

问:法显在青岛,是谁迎接的法显?法显在青岛停留了多长时间?

《佛国记》“刘兖青州”与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梁慧皎《高僧传》

记载的青州刺史,是一个人吗?

答:(1)法显在青岛,是太守李嶷迎接的法显。(2)《佛国记》“刘兖青州”是刘道怜。

北徐州刺史刘道怜,镇彭城,兼管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故称刘道怜为“刘兖青州”。而刘敬宣做过冀州,青州刺史。与徐州,兖州刺史无缘。

《资治通鉴》记载: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刘敬宣为冀州刺史。并没有做青州刺史。刘敬宣年为青、冀二州刺史。所以,《佛国记》“刘兖青州”是刘道怜。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梁慧皎《高僧传》记载的青州刺史,也是刘道怜。

(3)法显在青岛没有久停,遂南造京师。

法显在彭城第十五次坐夏。唯有彭城,建桓山龙华寺,需要时间。而龙华寺没有建好,法显为寻找安全幽静的地方翻译经文,就去南京道场寺。

有说法显在青岛两个月多,有史料记载吗?僧祐记载“没有久停”。

①僧祐记载“没有久停”。法显在青岛没有久留,遂向建康。

②因北方打仗,不可能久留,没有史料记载,停留多久。

③在彭城一冬一夏,可以推出,冬三月10—12月在彭城。七月十四(阴历)至九月十三日,两个月时间,刘道怜在彭城。

从法显在彭城一冬一夏,可以推出,法显在青岛两个月以内,甚至时间更短。因从青岛到彭城,需有几天的行程。

④因为目的地不是崂山,到了崂山也就休整一下抓紧时间找地方译经。

(4)《佛国记》“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是法显自己说“刘兖青州”刺史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一冬()一夏(),并于年在彭城坐夏。而法显写“一冬一夏,夏坐讫”,是说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时间很长“一冬一夏”。

法显建造龙华寺是哪年开始,哪年完成?有考证么?

法显建桓山龙华寺,公元年秋之后,完成时间不详。法显在徐州一冬一夏,夏坐讫。是年七月十五日夏坐之后,法显就去建康(南京)。

注:夏安居

夏安居,佛教用语。谓僧众在夏天,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专心坐禅修学。又称坐夏、雨安居、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夏坐来源: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因为一者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二者,天气炎热,妇女穿衣不庄严,僧众托钵乞食出入村庄,为防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到了南宋梁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记载法显:“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久。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梁慧皎《高僧传》记载法显:“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梁僧祐、梁慧皎都没有写“一冬一夏,夏坐讫”,而是写法显“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为什么与《佛国记》记载不同?

《佛国记》是写法显在彭城坐夏。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梁慧皎《高僧传》都是写法显在青岛,“没有久停”。“刺史请留过久。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高僧传》及其它关于法显生平故事的记载,是后人写的。所以写在青州,刺史想留法显,法显没有久停,遂向建康。

后人记述法显在青岛写的详细。没有写在青州坐夏。只是写“请留过冬”及“请留过久”。

“不得久停”。没有写“一冬一夏,夏坐讫”。与《佛国记》记载地点不同,《佛国记》写法显在彭城。

1.《佛国记》

“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问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2.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五

“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久。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3.梁慧皎《高僧传》卷三

“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三、法显在彭城,是法显取经回国贡献的重要里程碑

法显在彭城,是研究《佛国记》一个重要的枢纽,是法显取经回国贡献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研究《佛国记》,把法显在彭城研究清楚了,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采取“谁提出,谁举证”;“先两头,定中间”的原则。

1、长安出发年,晋安帝三年,弘始元年,岁在已亥。

2、《佛国记》初稿甲寅年。是岁甲寅,是初稿。晋义熙十二年,祥稿。

3、十五次夏坐,在彭城第十五次夏坐。

4、崂山登陆时间:东晋义熙八年(公元年)七月十四日(阴历),阳历9月5日(闰六月)。

5、谢灵运《佛影铭并序》记载法显道人

这篇铭文是谢灵运在晋义熙九年冬()或十年,应忘年之交,东晋佛教领袖慧远之约而作的。

下列文献分别解答:

“先两头,定中间”的原则

《佛国记》时间记载:

1、法显长安出发 弘始元年岁在已亥()。

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已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2、法显写在彭城夏坐

“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3、法显年七月十四曰(阴历)青州崂山登陆

“明当七月十五曰,欲取桃腊佛。”

4、南京道场寺翻译经文写《佛国记》

故竹帛疏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是岁甲寅。

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一)长安出发年

在后秦弘始元年(公元);岁在已亥(公元);东晋隆安三年(公元);

所以,弘始二年错误。

弘始年,岁在己亥,隆安三年,都正确无误。那么,只有弘始元年,为年。

首先年正确,按照弘始二年年算,当然错误了。

《出三藏记集》梁僧祐:

以晋隆安三年。发自长安。后到荆州卒于新寺。春秋八十有二。

《梁高僧传》梁慧皎:

以晋隆安三年。发自长安。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开元释教录》唐智昇:

以安帝隆安三年。发自长安。后到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唐圆照:

以安帝隆安三年。发自长安。后到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法显圆寂时间

法显“後到荆州,卒于辛寺”。梁朝释僧祐记载“八十二岁”。梁慧皎记载:“八十六岁”。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以八十六为好。

(1)说明梁慧皎有了考证。

(2)86岁高寿,是人们向往的年龄,更能激发后人对法显的敬佩。

圆寂[yuánjì]: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

(二)崂山登陆年

佐证一:法显十五次夏坐

我们确定法显西行取经,自长安出发的起始时间为弘始元年,己亥年,公元年。

《佛国记》记载法显十五年夏坐时间依次为:

1.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行至耨檀国。

“夏坐”指的是印度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三个月。这是法显离开长安后第一次夏坐,时间是年。

2.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敦煌。

在这里夏坐,这是第二次夏坐,时间是年。

3.入葱岭山,到于麾国安居。安居已止,行二十五曰,到竭叉国,

在于麾国安居。这是法显的第三次夏坐(安居),时间是年。

4.向佛影那竭国。法显等住此国夏坐。坐讫,南下,到宿呵多国。

法显在这里第四次夏坐,是公元年。

5.南到罗夷国。近有三千僧,兼大小乘学。住此夏坐。坐讫,南下行十曰,到跋那国。

法显住此夏坐,这是他西行后第五年夏坐,公元年。

6.法显住龙精舍夏坐。坐讫,东南行七由延,到罽饶夷城。

法显住龙精舍夏坐,这是他西行第六年的夏坐,时为公元年。

7—9.从波罗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

法显又回到巴连弗邑,学梵书、梵语,亲自抄写戒律。因为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不得不躬亲抄写了。他在此住了三年,是法显西行后的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夏坐,即义熙元年、二年、三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

10—11.到多摩梨帝国,即是海口。法显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

到多摩梨帝国,是海口。法显在此住两年,写经及画像。为法显第十年、第十一年夏坐,此当为义熙四年及五年,公元年、公元年。

12—13.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又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

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法显住了两年,是第十二年、第十三年夏坐,当为义熙六年及七年,公元和年。

14.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停此国五月曰,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以四月十六曰发。法显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

法显在此船上安居,为法显西行后第十四年,即义熙八年(公元年)之坐夏。

15.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自发迹长安之年(公元年)计算,此为法显西行第十五年,即义熙九年(公元年)之夏坐。

义熙九年(公元年),法显在彭城(徐州)夏坐,并在彭城北郊泗水西岸桓山首建龙华寺,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

佐证二:《佛国记》记载:耶婆提到牢山南岸天

如是九十曰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


  停此国五月曰,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许人,赍五十曰粮,以四月十六曰发。法显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一月余曰,夜鼓二时,遇黑风暴雨,商人、贾客皆悉惶怖,法显尔时亦一心念观世音及汉地众僧,蒙威神佑,得至天晓。晓已,诸婆罗门议言:“坐载此沙门,使我不利,遭此大苦。当下比丘置海岛边,不可为一人令我等危验。”法显本擅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尔,便当杀我!汝其下此沙门,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汉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诸商人踌躇,不敢便下。于时天多连阴,海师相望僻误,遂经七十余曰。粮食、水浆欲尽,取海咸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尽。商人议言:“常行时正可五十曰便到广州尔,今已过其多曰,将无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昼夜十二曰,到长广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经涉险难,忧惧积曰,忽得至此岸,见藜藿菜依然,知是汉地。

古文没有标点符号。后人句读,断句错误。意思完全变了。

如:“如是九十曰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

①九,十日。即九日或十日。

②九十日。

釋慧皎《高僧传》“经十余日达耶婆提国。停五月。”

四句话,四个数字

①赍五十曰粮,以四月十六曰发。

②一月余曰,夜鼓二时,遇黑风暴雨。

③于时天多连阴,海师相望僻误,遂经七十余曰。粮食、水浆欲尽,取海咸水作食。

④即便西北行求岸,昼夜十二曰,到长广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

僧祐撰《出三藏记集传》“举帆月余日。中夜忽遇大风。举舶震惧。”

译文

备了五十日的粮,四月十六日出发;航行一个多月,突遇黑风暴雨;又经过七十多天,粮水已尽;又昼夜航行了十二天,到了长广郡界牢山南岸。

算法一

一月余;经七十余日后;又昼夜十二日。到牢山南岸。

30+70+12=(天余)。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如果少了一个月。就变成82天了。

很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根源找到了,问题就好解决了。

算法二

 查询《寿星天文历》可知:

公元年(壬子):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四日为天(闰六月)

年,閏六月。每月天数:

四月30天,五月29天,六月30天,閏六月29天,七月30天

公元年(壬子):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四日(闰六月)天数

四月14天,五月29天,六月30天,闰六月29天,七月14天。

14+29+30+29+14=(天)

从耶婆提到牢山南岸航行天。

法显记述日期与《寿星天文历》计算天数相同都是天(天余)

《寿星天文历》,即《寿星万年历》,又称天文万年历。

年农历三月(29天)

年农历四月(30天)

年农历五月(29天)

年农历六月(30天)

年闰六月(29天)

年农历七月(30天)

佐证三:谢灵运《佛影铭并序》记述法显道人

(晋义熙九年冬()或十年)

佐证:晋义熙九年冬()法显在建康(南京)

谢灵运《佛影铭并序》

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悦。

《佛影铭并序》写于东晋义熙九年(),其时谢灵运二十九岁,人在建康。此文乃应慧远之请而写。说明此时法显已到建康(今南京)。

谢灵运自幼皈依三宝,与佛教的因缘很深。他于东晋义熙年间到庐山参礼慧远大师。

慧远法师听西来的僧人说,西方天竺有佛影。决定在背山临水的一处胜境盖起一座龛室,请高明的画工按照道士的描述画出佛影,供佛教信徒们瞻仰朝拜,这就是“佛影台”。

公元年(义熙八年)五月,佛影台竣工。第二年(年)九月,慧远法师写了《万佛影铭并序》,同时请谢灵运也写了一篇《佛影铭》,并将这两篇铭文都刻在了山石上,流芳百世。此时谢灵运已经从刘毅幕府转投到刘裕幕府,任太尉参*。

这篇铭文是谢灵运在晋义熙九年冬()或十年,应忘年之交,东晋佛教领袖慧远之约而作的。

义熙八年五月慧远在庐山立台画佛像,九年九月刻铭于石,慧远作了《万佛影铭》述其事,同时派弟子道秉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请谢灵运亦为之作铭,谢应邀而城是篇。

谢灵运在晋义熙九年冬()或十年,作庐山《佛影铭并序》“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证明谢灵运在南京见到法显。

法显在徐州一冬一夏,坐夏讫。是年七月十五日坐夏之后,法显就去了建康(南京)。

年法显崂山登陆,年彭城第十五次坐夏,徐州建龙华寺,甲寅年在南京完成《佛国记》,庐山《佛影铭并序》等问题都解决了。

注释:道人,得道之人。道人之称,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且将道教道士与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

佛影,指佛像。法显僧人,曾到过印度佛教圣地祇园,故能具体地描述他亲眼所看见的佛像,并觉得非常神奇。在幽暗的岩洞嵌置于石壁之上,好象真的存在有其形体。其容貌非常端庄。《佛国记》记载:“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

晋朝的高僧法显,先于唐朝的高僧玄奘,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见过佛像,还能详细的描述,让丹青画师描绘,人工制造出佛像。

丹青:①丹砂和青艧,本是绘画用的颜色,后即泛指绘画。《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图写特妙。”画师即称为“丹青手”。唐代高蟾《金陵晚诗》诗:“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上虞区),祖籍陈郡阳夏。原名谢公义,字灵运。父谢瑍,仕至秘书郎;母为王羲之与郗璿的独女王孟姜的女儿刘氏。


  谢灵运小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回建康,故小名客儿。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


  晋安帝义熙元年(年)谢灵运已二十岁,出任琅玡王、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后任太尉参*、中书侍郎等职。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人何长瑜、颍川人荀雍、泰山人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义熙二年(年),谢灵运出仕。


  义熙三年(年)改任抚*、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


  义熙八年(年)刘毅反刘裕,兵败自杀,谢灵运返京任秘书丞。


  义熙十一年(年),谢灵运转任中书侍郎。


  义熙十四年(年),刘裕在彭城建宋国,谢灵运任宋国*门侍郎。


  永初元年(年),刘裕代东晋自立,创刘宋,是为宋武帝,谢灵运爵位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食邑五百户,任太子左卫率。


  永初三年(年),刘裕死,宋少帝继位,谢灵运被权臣排挤出京,任永嘉郡太守,在职一年,即称病返乡隐居。


  元嘉元年(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任命他为秘书监,始不肯就任,经光禄大夫范泰的催促,于元嘉八年(年)就职。

《佛国记》佛影像

从此北行一由延,到那竭国城。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诸方国王遣工画师模写,莫能及。彼国人传云,千佛尽当于此留影。

晋义熙九年九月三日,慧远在庐山撰《万佛影铭并序》

《万佛影铭》[东晋]释慧远

晋义熙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共立此台,拟像本山,因即以寄诚。虽成由人匠,而功无所加。至于岁次星纪,赤奋若贞于太阴之墟,九月三日,乃详检别记,铭之于石。

“万佛影铭”是佛教铭文。中国东晋慧远著。义熙八年(年),慧远命人在庐山建造龛室,绘画佛的“光相”。次年九月,著此文刻于石上,并作序。他认为“法身”是“精极而为灵”的,它“无形无名”,名独发于莫寻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能生群物,运万有。

《佛影铭并序》谢灵运

夫大慈弘物,因感而接,接物之缘,端绪不一,难以形检,易以理测,故已备载经传,具著记论矣。虽舟壑缅谢,像法犹在。感运钦风,日月弥深。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于是随喜幽室,即考空岩,北枕峻岭,南映滮涧,摹拟遗量,寄托青彩。岂唯像形也笃,故亦传心者极矣。道秉道人远宣意旨,命余制铭,以充刊刻。石铭所始,寔由功被,未有道宗崇大,若此之比,岂浅思肤学所能宣述。事经徂谢,永眷罔已,辄罄竭劣薄,心诺心许,徽猷秘奥,万不写一。庶推诚心,颇感群物,飞鸮有革音之期,阐提获自拔之路,当相寻于净土,解颜于道场。圣不我欺,致果必报。援笔兴言,情百其慨。

群生因染,六趣牵缠,七识迭用,九居屡迁;

剧哉五阴,倦矣四缘。遍使转轮,苦根迍邅;

迍邅未已,转轮在己。四缘云薄,五阴火起。

亹亹正觉,是极是理。动不伤寂,行不乖止。

晓尔长梦,贞尔沉波。以我神明,成尔灵智。

我无自我,实承其义;尔无自尔,必祛其伪。

伪既殊途,义故多端。因声成韵,即色开颜。

望影知易,寻响非难。形声之外,复有可观。

观远表相,就近暖景。匪质匪空,莫测莫领。

倚岩辉林,傍潭鉴井。借空传翠,激光发冏。

金好冥漠,白毫幽暖。日月居诸,胡宁斯慨。

曾是望僧,拥诚俟对。承风遗则,旷若有概。

敬图遗踪,疏凿峻峰,周流步櫩,窈窕房栊。

激波映墀,引月入窗;云往拂山,风来过松。

地势既美,像形亦笃。彩淡浮色,群视沉觉,

若灭若无,在摹在学。由其洁精,能感灵独。

诚之云孚,惠亦孔续。嗟尔怀道,慎忽中惕。

弱丧之推,阐提之役,反路今睹,发蒙兹觌。

式厉厥心,时逝流易。敢铭灵宇,敬告震锡。

佐证四:《佛国记》完成时间

《佛国记》写了法显在彭城夏坐,“一冬一夏”,在彭城桓山建龙华寺,郦道元《水经注》详述。

《佛国记》还写了南京,“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写出了整理过程,“故竹帛疏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这时形成初稿。

“是岁甲寅。”这一年是甲寅年(年)。

又过两年,义熙十二年(年)完成祥稿《佛国记》。流传至今。

记载如下:“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所以,法显是在南京完成的《佛国记》。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于盛庭

徐州铜山区茅村中学高级教师韩文元

.9.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法显在彭城韩文元于盛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