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之路
我是十三岁开始学医,那一年是年,日本人打到我家乡,把我的家烧了,家里困难,我就读不起书了,于是我就在家里跟我父亲学医。父亲先学的儒,可国家废除了科举,他就转到学医,后来他在家里开了诊所,来维持一家的生计。我学医先学的炮制、卖药,父亲就看病,所以我是医药都搞,就这样学了十一年。父亲很严格,学徒时他不让我看病。他看病,我在家里搞药,后来我已经能自己开方子了,比如解放前疟疾多,疥疮多,有一些固定的方子,如果父亲不在,他就让我开方子拿药,那时候我基本上就开固定的处方。我正式看病是在父亲让我学了十一年以后,那个时候就解放了。那一年流行麻疹,小孩儿得病多得很,我父亲他一个人看不过来,我就出去看病了,那算是我公开的看病了。内经王
他们恭维我,说我是“内经王”。《*帝内经》《金匮要略》我无非熟一点,无非比他们重视这一点。我当时教书主要就教了这两本,一个是《*帝内经》一个是《金匮要略》,教得时间长。《*帝内经》虽然我不是讲原本子,但是它的一百六十二篇我都研究了,所以《*帝内经》别人讲都是讲选例,我讲也是选例,但我研究的是整体。现在我出的书,把《*帝内经》里教了的没教的都整理进去了。《*帝内经》现代是一百六十二篇,原本散佚了二篇,到宋代就补了二篇,凑足了一百六十二篇。一本《素问》一本《灵枢》,各八十一篇,它为什么都是八十一篇呢?因为这是*钟之数。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钟之数起焉,*钟为万事之本。《*帝内经》我认为它,第一提升了思想方法,它有辩证思维,不是唯一的;第二,它的内容讲基本理论最多;第三,《*帝内经》上就十三个方子,但它的方子都是经典性的,启发性的方子。更重要的还是知识,有广泛的理论知识,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全国都没开《金匮要略》这门课,就我开了。因此卫生部委托我们主编《金匮要略》的课程,这样我们把这门课推广到全国。《金匮要略》直到现在在全国还是一门主课,这是从我们湖北推广到全国的。《金匮要略》中我教到第二十二篇到妇科为止,杂疗篇我没有上过,很多人把杂疗篇删掉,我从医的时候,把杂疗三篇给加回去,就是为了保持了原本。二千年以前为什么经典它还有这么大的作用,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是有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吗,其实经验医学最宝贵,因为最后要以经验来证明了它才是科学。中医它是几千年的经验,所以它经得住考验,你比如说桂枝汤可不可以重复?你按照桂枝汤的恶风、汗出、头疼、发热这样一个症状,按照桂枝汤的原则去重复,他就是经得起重复。桂枝汤现在一千七八百年了,还是那个桂枝汤。中医教学出了问题
我现在几十年没有上课了,我在教书的时候还有点严,学生要是不好好学,我马上给颜色看,当然我不是打不是骂,我就给一点颜色看看,他就改正了。我说历史上的中医教学没有现在马虎,要求不严,我感觉现在硕士、博士的水平可能就是过去的一个本科生,学也不好好学,说也不能说,又不向里面钻。当然我也看到一些学生每天一早起来在那读书,可能是没有很好地去体会,或者老师的方法不好。一句话,我只知道凭我的印象,历史上没有这么差的教材。上课,学生要喝一碗水,老师要准备一桶水,但现在有没有半碗水啊?以前看老师从边上走,还去问老师个字,现在连字都不认识了。不是说现在的学生都不好,我只晓得学生来了他还想学习。我就说今年的事,学生到了学校以后给我说,看到古文化羡慕得不得了,看到“上医医国”,觉得思想上很宏伟,格局也很高。但是老师有没有这个水平呢?老师说你就把书本上的学好了就行了,老师就只有教材那个水平,有的学生不满足,要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有学生自己找,学生到大学里面来,他求知欲旺盛的很,现在的老师要怎么样具备这个水平呢?国医大师李今庸辨症治疗失眠1.虚证失眠-心阴亏损
难以入睡,心悸不安,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因心阴不足,心阳偏旺,阴不敛阳,故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心阴心阳不和,则心神不安,故出现失眠、心悸等症。治宜滋补心阴,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参10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五味子8克,远志10克,桔梗8克,当归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柏子仁12克,炒枣仁12克,生地15克。上13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日1剂,分2次温服。方中由多种养阴安神药物组成。其中生地、玄参壮水制火,当归、丹参补血养心,*参、茯苓益心气,远志、柏子仁养心神,天冬、麦冬增阴液,枣仁、五味子敛心气,桔梗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可滋阴敛阳,养心安神。2.虚证失眠-肝血不足
虚烦不眠,心悸,头昏,口咽干燥。因肝之阴血不足,虚火上扰,故烦躁不得眠,并头昏、口咽干燥。肝血虚,血不养心,致心神不安,故心悸不适。治宜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用酸枣仁汤:炒枣仁15克,知母10克,茯苓6克,川芎6克,甘草6克。上5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日1剂,分2次温服。方中以枣仁敛肝安神为君;佐川芎调血养肝;茯苓宁心神;知母除烦热;甘草味甘,以缓肝之急。诸药合用,使肝气和,虚烦止,睡眠安。3.虚证失眠-心肾不交
难于入寐,甚至彻夜不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因劳倦内伤,肾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于上,以致辗转反侧,彻夜不眠,头晕耳鸣。阴虚阳亢,故五心烦热。腰为肾府,肾亏故腰膝酸软。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用*连阿胶汤合交泰丸:*连10克,*芩10克,肉桂3克,芍药10克,阿胶10克(烊化),鸡子*1枚。上6味,加水适量,先煮前4药,汤成去渣,纳阿胶,烊化,稍冷,纳鸡子*,搅匀。日1剂。分2次,温服。方中用阿胶滋阴补肾;芍药敛阴以助之;鸡子*补脾以交通心肾;*连、*芩清泻心火;肉桂引火归元;合用滋阴降火,除烦宁心。4.虚证失眠-心脾两虚
失眠,多梦易醒,面色少华,身体倦怠,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因思虑劳倦过度,损伤心脾,生化不足,气血两虚。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血虚不能荣于色,则面色少华。脾不运化,故食少便溏。气虚不能充养形体,故身体倦怠,少气懒言。治宜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用归脾汤:*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神10克,炙*芪10克,木香3克,当归10克,远志3克,龙眼肉10克,炒枣仁10克(打),炙甘草8克,生姜5片,红枣3枚(擘)。上12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日1剂,分2次,温服。方中用*参、*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茯神、远志、枣仁、补心安神;木香醒脾,使补而不滞;生姜、红枣和中。诸药合用,则归脾养心,益气补血安神。5.实证失眠-心火亢盛
症见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心悸,口渴。舌尖红,脉细数有力。因烦劳伤心,心血亏虚,心火偏盛,故心神不安而失眠多梦,胸中烦热。血少,无以养心,故心悸。心火偏盛,故口渴。舌脉俱为心火亢盛之征象。治宜补血泻火,养心安神,方用朱砂安神丸:*连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朱砂3克(水飞)。前4味,共捣,研细末,水泛为丸,如黍米大,朱砂裹衣,睡前温开水送服,每次服6~10克,。方中用生地、当归补血养心;*连苦寒,直折心火;朱砂重镇,宁心安神;甘草缓急调中。合而用之,可养血泻火,镇心安神,主治心胸烦乱,失眠多梦。近年来为防止汞中*,朱砂较少用,可以龙齿代之,功效相同。如热病后期,余热未清,移热于心,出现心中懊,失眠多梦,可用上方合栀子豉汤:*连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龙齿15克,栀子10克,豆豉10克,炙甘草6克。上7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日1剂,分2次温服。方用朱砂(易以龙齿)安神丸养血泻火,镇心安神,又加栀子清热除烦,豆豉宣泄胸中郁热,共奏清余热,安心神之效。6.实证失眠-食滞失眠
睡卧不安,难于入寐,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宿食停滞于胃,不能正常运化,卫气独行于阳,不得入阴,故睡卧不安,难于入寐。胃中有宿食不得消化,故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治宜消食和胃,用平胃散加味:苍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甘草8克,山楂10克,麦芽10克,神曲15克,莱菔子10克,生姜3克。上9味,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温服。日1剂,服2次。方中用苍术健脾和胃,陈皮理气;厚朴除满消胀;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消化宿食;甘草、生姜、调和脾胃。全方可健脾消食和胃。宿食去,卫气入,营卫和,睡眠可立至。7.实证失眠-瘀血失眠
睡卧不宁,多梦易醒,口干不欲饮,大便色黑,舌有瘀斑,脉涩,或沉迟。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凝涩,滞而不行,故见口干不欲饮,大便黑色等症状。人卧血归于肝,肝藏*。如瘀血阻于肝经,血不归舍,肝不藏*,则睡卧不宁,多梦易醒。治宜活血化瘀安神,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琥珀3克(研末冲服)。上6味,加水适量,先煮前5味,汤成,去渣,取汁,入琥珀末,温服。日1剂,服2次。方中用当归、赤芍、川芎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祛瘀;琥珀既能活血散瘀,又能镇惊安神。诸药合用可活血祛瘀,镇惊安神。瘀血祛除,血归于肝,*有所藏,则可安然入眠。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复兴之路上,我们一起呐喊与见证!很多人都在转发,你要不要+1本文来源:纪录中医,悦读中医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