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气不足则善恐。
此处的「气」,意指肾气,气固则精壮神实,气虚则少志无力。世间众人,凡成事者,肾气具足,意志合一;凡低沉者,肾气多虚,志意难平。秉脏腑运行之机理,据气血升降之规律,尽管去证验,人生都在其里,别觉得夸张,那真实不虚。
今日介绍个病证——惊悸、怔忡(zhēngchōng)。
是指病人自觉心中不能自主的悸动、惊惕不安,正如中所言: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惕惕,惊恐不安的样子,像被人抓捕前的状态一般。它被俗称为“心悸”。此证一般呈阵发性发作,常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多生。惊悸、怔忡在实际病状表现上虽大同小异,但二者亦有不相同之处。如,惊悸者,其病多由外因而起,以实证居多,也有少数病例表现为证从内虚而生,所谓「内虚」,指情志受伤后引发的精神摇动,或因惊吓、或因恼怒、或因忧思、或因悲怆…故呈“有时而作”,一般发病情况较为稳定,病程短,病情轻。
怔忡者,其病多由内伤情志酿成,也并不只因受惊等因素而引发心中不适及惶惶不安,本证常觉心间不得安稳,遇劳则发,病情病位深重。两者虽在病因病情及病变程度上有所差异,但在病程变化上联系密切。惊悸日久不愈者,可发展为怔忡;而怔忡亦可因惊恐等因素加重转变为惊悸。由于两者同以心悸为主要实际表现,故常将两者置于同篇进行辨证。
两者以虚证表现为常见,但亦存在实证或虚中兼实,病因病机也多与精神因素、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淤血阻络有关。此证初起,治疗及时得当,在较短时间内即可恢复如常。若失治或误治,往往能由轻证转为重证,令心病累及到肾,使真气亏耗,神志衰微,而愈发难治。
关于证型,要因人而异,因症而别。
治疗以方药为重,修补心血。取人参、麦冬、丹参一类,益气通脉;或取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一类,安神宁心;或以龙齿、牡蛎、白药、珍珠母一类,平肝潜阳;或以竹茹、陈皮、茯苓一类,化痰和中。
或以外治经络为选,通调气脉。取神门、极泉、膻中,顺达心气;取太冲、期门、膏肓,疏肝解郁;取太溪、照海、曲泉,补肾滋阴;取关元、气海、命门,引火归元。
点个“在看”,峰回路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