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识肝病的胁痛无外气血虚实。气病轻浅,病多在腑;血病则深,病必及脏。但不可拘泥;气血相关,行气当及血;活血必行气。既识其证,当求治法。
清代名医王旭高所著《王旭高医书六种》中《西溪书屋夜话录》一节记载了他的肝病治法30种,如肝气证治,分为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泻木、泄肝和胃、泄肝、抑肝八法。
上述8法,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疏肝理气法针对肝气郁滞,故以散气为主。疏肝通络法,以散瘀活血为主。柔肝法,重在养阴补肾。缓肝法,注意甘缓培中。以上4法,前2法针对实证,后2法针对肝虚。至于培土泻木、泄肝和胃2法,虽均为木病及土,一为木强土弱,一为木旺胃逆。泄肝、抑肝之法,一是肝气犯心,一是肝气犯肺。
其肝风证治,分为熄风和阳、熄风潜阳、培土宁风、养肝、暖土以御寒风5法。熄风和阳与熄风潜阳2法,均是针对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而确立的治法,只不过和阳之法较潜阳之法为轻,前者重在凉肝,后者重在养阴。培土宁风、暖土御寒风之法,均适应于虚风,前者重在养中焦气阴,后者侧重于补益中阳。养肝法,适用于肝血虚之风动,故重在养肝血而非养阴。
其肝火证治,分为清肝、泻肝、清金制木、泻子、补母、化肝等6法,其中清肝、泻肝之法,针对肝火实证。清金制木、泻子、补母之法,适用于肝火影响他脏。化肝法侧重于治疗肝经郁火。
除此之外,王氏还有温肝、补肝、镇肝、敛肝、平肝、散肝、搜肝之法,其用药各有不同。如补肝法药用制何首乌、菟丝子、枸杞子、枣仁、山萸肉、黑芝麻、沙苑蒺藜等,镇肝法药用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等,敛肝法药用乌梅、白芍、木瓜等,平肝法药用金铃子、蒺藜、钩藤、橘叶等,散肝法药用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搜肝法药用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蝉蛻、白附子等。对于肝虚之人,王氏又提出补肝阴法、补肝阳法、补肝血法、补肝气法。补肝阴法药用地*、白芍、乌梅等,补肝阳法药用肉桂、川椒、苁蓉等;补肝血法药用当归、续断、川芎、牛膝等;补肝气法药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等。
但在临床上,上述内容有繁琐之嫌,可以适当参考。兹简述如下:
(1)疏肝理气法:代表方是柴胡疏肝汤。常用药物有:香附、青皮、陈皮、厚朴、枳壳、薄荷、佛手、香橼、木香等。
(2)清热利湿法:代表方有茵陈蒿汤、平胃散、藿朴夏苓汤、连朴饮等。常用药物有:茵陈蒿、薏仁、金钱草、厚朴、*连、清半夏、石菖蒲、石韦、金银花、败酱等。
(3)软坚破瘀法:代表方有:鳖甲煎丸、抵当汤、己椒苈*丸、通窍活血汤等。常用药物有:鳖甲、穿山甲、丹参、鸡血藤、水蛭、葶苈子、白芥子、鸡内金、莪术、三棱、凌霄花等。
(4)补肾健脾法:代表方有:参苓白术丸、方氏加味一贯煎、加味*精汤等。主要药物有:山药、生*芪、灵芝、当归、*精、枸杞子、女贞子、五味子、紫河车、炒白术、茯苓、炒扁豆、莲子肉、芡实、甘草等。
以上仅仅是典型用药模式。临床上需根据具体病人的不同情况,分析病情的轻浅层次,采用逐级深入,渐次加强、主辅配合;必要时尚可按照反向循之或淡化处理的原则,以求渐渐接近患者的全部病情,使之不仅取得症状学的改善,更要获得临床症征客观指标的改善并稳定其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