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症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称为安神药。安神药主要用来治疗心神不宁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亦可作为惊风、癫痫、狂妄等病症的辅助药物。部分神药又可用来治疗热*疮肿、肝阳眩晕、自汗盗汗、肠燥便秘、痰多咳喘等症。根据临床应用不同,安神药可分为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两大类。
重镇安神药多为矿石、化石、介类药物,具有质重沉降之性。重者能镇,重可祛怯,故有镇安心神、平惊定志、平肝潜阳等作用。主要用于阳气躁动、心火炽盛、痰火扰心、肝郁化火及惊吓等引起的心神不宁、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及惊痫、狂妄、肝阳眩晕等实证。常用重镇安神药有:朱砂、磁石、龙骨、龙齿、琥珀、珍珠母、牡蛎、紫石英等。
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类种子、种仁,具有甘润滋养之性,故有滋养心肝、益阴补血、交通心肾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阴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导致的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遗精、盗汗等虚证。常用养心安神药有:酸枣仁、柏子仁、灵芝、夜交藤、远志、合欢皮等。并常于中药同用以增加疗效。
天王补心丸天王补心丸,中成药名。为安神剂,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效。主治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褐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甜、微苦。。
主要功效: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适用病症: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药性分析:方中重用生地*滋阴清热,生津除烦,为君药;天冬、麦冬、玄参助君药养阴清热,为臣药;当归、人参益气养血;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茯苓、志远交通心肾;五味子益气敛阴;丹参清心活血;朱砂镇心安神,兼顾其标,共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入心,为使药。诸药共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
柏子养心丸柏子养心丸,中成药名。为安神剂,具有补气,养血,安神之功效。主治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水蜜丸、棕色至棕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先甜而后苦、微麻。
主要功效:补气,养血,安神。
适用病症: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绝经后高血压;治疗心慌胸闷。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药性分析:方中用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芪、*参益气生血,配以当归补血润燥;川芎行气活血;茯苓、远志养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肾;朱砂镇心安神;五味子益气敛阴,以助补气生阴之力;肉桂温里散寒;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共奏补气,养血,安神之功。
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丸,中医方剂名。为安神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养血之功效。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侬,舌尖红,脉细数。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心悸、健忘,精神忧郁症引起的神志恍惚,以及心脏早搏所致的心悸、怔忡等属于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者。
歌诀: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康复。
组成:朱砂、*连、炙甘草、生地*、当归。
用量:朱砂(另研,水飞为衣)15g,*连(去须,净,酒洗)18g,炙甘草16.5g,生地*4.5g,当归7.5g。
用法:上药除朱砂外,四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3-4g),津唾咽之,食后服。现代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次6-9g,临睡前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朱砂研细末水飞,以药汤送服。
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侬,舌尖红,脉细数。
方义:本方证乃因心火亢盛,灼伤阴血所致。心火亢盛则心神被扰,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等症;舌红,脉细数是心火盛而阴血虚之征。治当泻其亢盛之火,补其阴血之虚而安神。方中朱砂甘寒质重,专入心经,寒能清热,重可镇怯,既能重镇安神,又可清心火,治标之中兼能治本,是为君药。*连苦寒,入心经,清心泻火,以除烦热为臣。君、臣相伍,重镇以安神,清心以除烦,以收泻火安神之功。佐以生地*之甘苦寒,以滋阴清热;当归之辛甘温润,以补血,合生地*滋补阴血以养心。使以炙甘草调药和中,以防*连之苦寒、朱砂之质重碍胃。
配伍特点:合而用之,标本兼治,清中有养,使心火得清,阴血得充,心神得养,则神志安定,是以“安神”名之。
运用:本方是治疗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而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失眠,惊悸,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胸中烦热较甚,加山栀仁、莲子心以增强清心除烦之力;兼惊恐,宜加生龙骨、生牡蛎以镇惊安神;失眠多梦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养心安神。
美食可以养心安神中医认为:麦,甘润养心,食之可养心安神,减少或治疗心悸症状。羊肉为性温味甘,血肉有情之品,有养血补心,治疗心悸作用。《伤寒论》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产后贫血,有补血养心之效。用食物治疗心律理失常(中医谓心悸),最早见于《灵枢·五味篇》,其曰:“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其中“薤”即薤白,现代医学已证明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这一记载可能是我国古代医药文献中应用中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早记载,比英国人布伦顿发现亚硝酸戊酯治疗心绞痛要早年以上。
杏为果类,性味酸温,食之有补心气作用。古人用治心悸,也可能取其酸敛心气作用。
薤白:味甘辛,性温。食、药均宜,有理气通阳宽胸作用,为常用治冠心病药物。
传统上用治心律失常(心悸),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还有:
元肉:味甘性温,养心安神,补益心气。
莲子:味甘性温,健脾安神。
百合:味甘淡,润肺养心安神。
羊心、猪心、鸡心等,同气相求,以脏补脏,具有养心安神功效,多配朱砂蒸服。
马鹿、梅花鹿护心血,为被猎杀的鹿死后剖胸,凝固于心及胸腔之血,取出晒、晾干后,研末,蒸煮心服,具有养血安神宁心之作用。对于治疗心悸效果较好。唯近十几年来鹿的减少和国家禁猎野鹿,故马鹿护心血十分珍贵和难得,仅能在人工饲养的梅花鹿病、残或衰老宰杀时取得少许而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