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二,是继春节、元宵节之后中国民间的又一个传统节日,俗称“青龙节”。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王是管水的,人们相信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存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虚拟形象:井龙王。乌鸡国国王被妖怪推下井淹死,多亏井龙王收了国王的尸身。三年后,唐僧师徒路过此处,猪八戒被孙悟空骗下井里,将国王尸身驮起。但凡看过《西游记》的人,想必对这个情节都有深刻印象。
水是生命之源,当年,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而井又是传说中的龙之所在,因此,在二月二这个蛰龙升天的日子,就有了许多与井关联的民俗。
我生长于西安市阎良区,祖籍山东,陕西关中地区有很多“山东庄”,如今仍保留着迁出地的一些习俗。据老辈人说,过去有一民俗,称“引龙回”,这是山东老家的讲究。到了农历二月二这天,各家要提上一笼石灰,先沿着户外的水井撒一圈,然后撒灰引向屋内墙根灶脚等处,弯弯曲曲像龙蜿蜒入室,以祈吉祥发财。
此俗至少可上溯至元代。元人熊梦祥撰《析津志辑佚》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周围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也说:“二月引龙,熏百虫: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白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山东庆云县农家则以糠从井引至家中水瓮,乐陵、商河滨州、惠民、无棣等地代以灶灰。
还有些地方的节俗为“引钱龙”。清《乐陵县志》卷三载称:“……今人但以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井上引龙的节俗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引龙回”“引钱龙”的民俗旧时广泛流传于北方地区,但讲究各有不同。比如,晋北地区也盛行“引钱龙”:在早上太阳未出山时,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条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寓意一年发财。“引钱龙”时要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特别忌讳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山西北部一些地区的“引钱龙”则离不了糖干炉。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西逃时,曾有当地官员进贡此物,慈禧尝后说:“此物外实内空,险些闪掉我的牙。”故糖干炉俗称“闪塌嘴”,是一种中空皮薄带糖馅的食品,有耐咀嚼、易消化、干脆香酥的特点。据说其源于辽代,后成为山西北部特色食品。临近农历二月二,这里家家户户都要买糖干炉。“龙抬头”当天,各家的水瓮上、案板上都放上条盘,在条盘里放着一条用两个糖干炉当眼眶,两颗剥了皮的煮鸡蛋当眼睛的龙。这条龙是以豆腐作龙头,葱叶作龙角,豆芽作龙齿,麻花作龙身,一把面条当龙尾而做成的,糖干炉真可谓是画龙点睛了。
把条盘在水瓮或案板上摆布好后,就要赶紧到井里拔上一桶水,一边走一边故意往外洒一些,意思是把钱龙引回家。这时候大人孩子都挤着来拔水,生怕井里没水了,钱龙引不回家,便会一年钱财不旺。年年都过二月二,因此抢井水的一幕年年都会上演。
这些有趣的民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也凸显了井与龙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本店专修各种名表,开锁换锁等。另,出售石英钟表、手表、闹钟等,常年开展配钥匙服务,上门服务,收费合理。
联系人:孙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