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景阳关
作者酉水老弯
春雨景阳关
年3月10日下午,在绵绵细雨中从花坪方向由北而南游览建始县景阳观,古道沧桑,缓缓登临,到达关口,关外清江河藏于雾中,出关顺着古道下行数步,隐约见雾中的清江河谷两岸炊烟,一江春水。
凌空欲飞远渔歌,瑰意琦行藏星罗。莫道关外景阳美,更有花果待秋墨。
注:
景阳关雄立于清江北面万仞绝壁之间,与清江南岸隔河相望,关两边左右悬崖壁立,峰峦叠嶂,有“万山朝贺”之势,立于关上,景阳镇两岸大部尽收眼底。关下河谷幽深,门前筑有直通景阳河的石级。雨过天晴,崖下景阳河谷云遮雾绕,山峰沟谷若隐若现,深不可测。从关口至清江北岸古渡口约7.5千米,曲曲折折的万千石级,是昔日的古大道。大道由青石板砌成,沿峭壁陡坡蜿蜒崎岖左纡右折而下,不能骑马,不能乘轿。空手而行,自渡口向上走,15华里才能爬上景阳关;自关口下行,头晕目眩,战战兢兢,一直下到中渡口。清道光版《建始县志》载:“关口,距县治东南一百三十里,下临清江河。河北山绵亘十数里,叠嶂层峦,峭壁悬绝,猿猱愁度。中有大石,耸峙若门,名曰‘关口’。出口仅一线之道,左纡右折而下,骑舆难施。自口至河滨约十五里。明季居人累木石于上以防寇贼。”(付一中先生提供)
游石柱观
作者酉水老弯
望坪石柱观
年3月11日上午,礼拜著名的建始县石柱观,当时的天象地理特别,记录于此。初见石柱观,颇为神奇,旷野里一石柱独起,拔地向天,傲然挺立,视若大望坪原野四周群山如无物,感大自然*斧神工之妙。欲攀此峰柱,闻渡鸦鸣空,见飞走于石柱崖壁林间,随与友人昌恒先生、向导姜先生起步拾级而上,达峰顶庙观,上至高层阁楼,一览望坪无余,陶醉其中,斯时,上空喜鹊盘旋唱和。美哉!
天造地化柱神秀,渡鸦鸣空新雨后。会当临顶观寰宇,喜从天降福禄寿。
注:
望坪坝子北有一石柱高峰,古称蟠龙山,高51米,筑基周长米。石柱接地面有三个溶洞相通,呈三足鼎立状。大溶洞里有无数小溶洞,洞洞相通。洞里有不少“龙骨龙齿”,基本上被当地人在上世纪70年代挖空,神奇的是这些骨、齿化石与岩石融为一体,石柱里面蕴藏的龙骨、龙齿资源亟待考察。石柱腰西旁岩壁上生一石乳,滴水从乳腺流出,酷似“蛤蟆吐涎”。清同治版《建始县志》有载:望坪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山脚周围不三里,而岧峣直接霄汉,外山环为垣墉,中峰则孤撑一柱也。峰顶有庙,乃明嘉靖年间(-)创造,称朝真观。朝真观在石柱峰顶,海拔米,砖木结构,正殿为六棱形四层亭阁。相传起因是一樵夫上山打柴,在蟠龙山顶拾到有“峨眉”二字的半截残钟,疑为四川峨眉山的神仙降灵。消息传开,四方百姓集资在山顶修建了此观。民间以状名峰、以峰名观,俗称石柱观。
望坪山脚保存有“重修石柱观神路碑记”石碑,记载清乾隆十二年()十月重修之功德,据碑志所载,此石级系施主鄢启达倡导所修,上下共树有石碑12块,其中最大的一块高1.67米,除五块字迹模糊外,其余均可辨认。碑的两边有一长联:“路长似龙,曲安祥,折安祥,上下二百三十八步,步步曲折安祥;功大如山,福无疆,寿无疆,远近二百四十一人,人人福寿无疆。”从山脚到山顶有级石阶,依山势盘旋蜿蜒至顶,以前曾有栏杆至顶,如今不存一杆唯见石窝,石级嵌于悬崖,让人不敢分心。石阶起始处有一道古门,年前有身披盔甲、手持偃月刀的关公镇守,石阶中段有名“痒树”的地方,因用手指抓此树上面的树叶会微微颤抖而得名,此处有石凳供游人小憩,旁立有一小庙,书有“善恶分明”四字,庙内供有菩萨。近山顶的道旁有一大石,上面置一圆臼,为舂米所用,当地人传说无论多少香客,不多不少均可饱食一顿,朝觐者无不称奇圆石臼的容量。后来庙里住持贪心将石臼凿大,遂无米可出。石臼旁散落十只鼓状蹬,每只蹬石面直径28厘米,高40厘米。据传石柱观的尖山山顶有川籍刘氏三高祖刘琇的衣冠墓,有人疑心“衣冠墓”里有金拐杖、金丝帽,故掘墓盗之,现存的唯有字迹模糊的石碑和乌龟石座。(姜化宁先生、李维全先生提供)
enshi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