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在那无史可考的时代,rdquo龙l
TUhjnbcbe - 2021/7/10 20:02:00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323/4359087.html

人在自己改造的世界里活着,靠自己创造的故事活着,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始祖神,不一样的原龙图腾。我们不知道无史可考的时代,它们各自的称谓是什么?现在,我们把它们都叫作:龙。

主笔/苏泓月

学者、作家,《时尚芭莎》文化艺术总监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艺术与汉传佛教

年“中国好书”奖、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得主

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前年)分布偏东,部分地区与仰韶文化重叠,文化遗存互相混合。以它的发现地山东为中,其分布地区西北至河北、山西,东北至辽东半岛,东南至河南、安徽、江苏,西南至湖北。

龙山文化先民过着物质丰富的群聚生活,村落大大小小连成片,近河的山岗是他们建村的首选,一来地势略高,容易被看见,二来离水源近,生活方便。

龙山先民已掌握了先进制陶技术,文化辨识度最高的当属光亮如漆的黑陶,其次是灰陶、红陶和白陶。大汶口文化的黑陶高柄杯,在龙山文化发展成薄而轻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黑陶中的极致之作。

陶器中出现酒器,酿酒技术在进步,饮酒已成风尚。先进的快轮技术使陶器精致优美,纺织业也较发达,陶器底部发现布纹,纺轮出现鼓形、钹形等各样形状。

氏族村落里的制陶区被取消,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制陶作坊。这个时期,建筑水平提升不少,人们不仅住进多间房屋的地面建筑,还能营造台基建筑。过去的半地穴式房屋,现在是下层平民居住。

大量城垣表明城邦已经产生,*河流域王城林立,如山东城子崖城、边线王城、丁公城、尧王城、丹土城等,河南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安阳城、平粮台城等。

一座城就是一座古国,它们作为早期*治、经济、文化中心,让一部分龙山人的生活趋于“现代化”,城乡差异也由此而生。

更重大的发现是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该县原为襄、汾两县,年合并,遗址地处县东15里的陶寺乡,塔儿山和汾河之间的缓坡上,是传说“十三岁封于陶”的尧帝故邑,《庄子》中“乘云气驾飞龙”的神女居处姑射山在它的西南方。

陶寺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初被发现,年春正式发掘,至年冬,这段时期发掘处墓葬、32座灰坑,认定这里的文化遗存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系统的地域性变体,称“陶寺类型”。

这里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宫殿、贵族居住区、贵族墓葬、仓储区、观象台等,陶寺以万平方米的硕大面积、成套有规划的建筑、等级严明的墓葬群及礼制特征鲜明的随葬物,让我们看到龙山文化末期古国的辉煌。

文明时代就在眼前,并非突如其来,它万里迢迢、日夜兼行,终于出现一笔一画的文字,那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一片陶扁壶残片上的两个朱书,笔痕似毛笔,且在残破边缘涂朱,说明是壶损坏后写上去的字。

究竟是哪两个字,各界学者各有己见,至今无定论,不过文字已经产生,彩陶刻符的时代渐渐走远。

文明以文字出现为标志,以制礼作乐为背景,陶寺大墓随葬的土鼍鼓、特磬、陶钟、陶铃、红铜铃,凑起来是一支史前小型打击乐队,加上陶埙,就是史前吹打乐的组合,它们是后世钟鼓之乐、钟磬之制的先祖,华夏礼乐文化在这里初见端倪。

冶金技术也已经诞生,手持铜锥、摇振铜铃的龙山先民从新石器时代跨入铜石并用时代。

陶寺铜铃使用复合陶范铸造才得到中空的形状,虽斑斑驳驳、坑坑洼洼,但它的铸造技术、统治后世长达三千多年的合瓦式钟型,为磅礴恢弘的青铜礼器奠定基础,下一站就走向真正的青铜时代。

在陶寺早期墓地,出土了4件绘饰蟠龙的大型陶盘,是迄今为止中原最早的龙图像标本,分属4座大墓。陶寺共有5座大墓,其中3座并列,与另2座构成陶寺五大甲等墓。

这件蟠龙纹陶盘就出自其中的M墓,墓主人身份显贵,和这件陶盘同出土的还有土鼓、鼍鼓、特磬这些极罕有的乐器。

与另3件蟠龙纹陶盘相比,此件磨损最少,绘饰最精。由于低温烧制,且在烧成之后施彩绘,如做实用器,则容易脱色,因此它的功能是礼器。

彩绘蟠龙纹陶盘,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号墓出土,

口径40.7cm,底径15cm,腹深7.8cm,高9cm,沿宽1.8c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彩绘蟠龙纹陶盘线描图,

来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

图像不是孤例,又都属于高规格大墓,故这条蟠龙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就像良渚文化遗址中频频出现在玉器上的“神人驭鸟图”,或是族徽,统一的精神信仰。

蟠龙纹陶盘以黑陶衣为底,直径约40.7cm,以红彩绘着一条壮实的龙,长长的身躯,向内盘曲环绕,龙口吐出信子,龙鳞红黑相间,酷似赤练蛇鳞。

龙无爪、髭,但有角。龙信前端呈树杈状,又像麦穗,龙齿尖利,上下两排均向嘴角侧倾,龙吻长如鳄。很明显,龙身取蛇形,龙首取鳄形,又增加了史前先民的艺术想象。

龙首为何取鳄首,此墓中的鼍鼓给出了答案,它与蟠龙大盘同时被发现,不仅揭开中原龙图腾面貌,也揭开音乐史上早期宗室乐器的前页。

鼍鼓是华夏最早的皮鼓,青铜时代周王朝“节声乐、和*旅、正田役”的“六鼓”前身,祀*神、祭天地的重器。鼍鼓以鳄鱼皮包蒙,出土时,木鼓腔中有鳄鱼骨板,鼓皮因年久朽烂。

鳄在早期称作鼍,又叫猪婆龙、土龙。蛇狰狞阴暗,神出*没;鳄凶猛残暴,腹鸣如雷。但是人类不仅征服了它们,还利用它们为自己服务,皮、骨、肉皆有用处。

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是喜湿,有的蛇能在水里活动。在有关上古的传说中,鳄是雷神,蛇是水神,皆属爬行类脊椎动物,二者合体,则成为能呼风唤雨的龙。

蟠龙头部虽似鳄,但有向后招摇的龙角,这是陶寺古国时期,人们对龙的理想形象,它必有超越凡常的部位,以示身集天地灵气,掌握神力。

后世人们称这类短凸龙角为“尺木”角,汉代王充《论衡·龙虚》提到他曾读过一则短书,曰:“龙无尺木,无以升天。”王充自己的理解是短小如尺的木,龙凭借它得以升天,便有了后来“龙欲腾翥,尺木为阶”的说法。

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鳞介篇》中称:“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段成式是个小说家,他根据历来传说演绎总结,就像历来人们演绎总结出龙的形象一样,将尺木定义*头上的角。

博山形:似群峰峭峻的形状。而最早提出“龙无尺木,无以升天”的人,则永远不能告诉我们尺木究竟为何物,龙为何非得凭它升天,他又听了什么传说讲出这8个字,引起后人各种猜想。

人在自己改造的世界里活着,靠自己创造的故事活着,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始祖神,不一样的原龙图腾。

龙山文化的这条彩绘蟠龙和红山文化的蜷体玉龙,是一个无足有角的鳞虫龙形系统;赵宝沟文化遗址的猪首蛇身陶器刻画、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猪首石块蜷龙、红山文化遗址的玉猪龙,是一个无角无足的猪蛇龙形系统;仰韶文化西水坡的蚌壳拼塑飞龙、小河西文化杨家洼遗址的土塑飞龙、*梅焦墩遗址的河卵石摆塑龙,是一个有足有尾的鱼鸟鹿蛇龙形系统。

我们不知道无史可考的时代,它们各自的称谓是什么?现在,我们把它们都叫作:龙。

信史时代,龙的样子仍在发生变化。到汉代,王符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总结出龙有“三停九似”:从上至下三部分为“三停”: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互通交流、文明的发展演进,华夏民族共同的神龙信仰慢慢兼收并蓄、统一形态。它来自山河大地,身上凝聚着多地域的精神信仰,引领远古先民们走出混沌蛮荒,走向一个又一个文明时代。

本文原载于《时尚芭莎》七月上艺术专栏

文/苏泓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那无史可考的时代,rdquo龙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