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录自水利电力出版社年出版《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
一、缘由
渭北灌溉工程,自北京华洋义赈会派总干事梅乐瑞、工程主任塔德等来陕勘察(年3月21日考察钓儿嘴),复与陕省当局为一次之会议,经费问题大半解决,而预备工程,如测量计划等,均先后告竣,唯泾谷水库测量尚未完备。
二、历次勘察情况
(一)年泾谷勘察情况
稽至前年(年)冬,曾计划行一段,计费时二月许。由谷口逆河而上,测两岸形势,及河中横断面已达七公里有半。徒以泾河经万山中,两岸尽数齐崖,高至二三百公尺不等,无法前进。而河床既深,水流又急,且乱礁随处皆是,既不能徒涉,又不能乘舟,故是中止。
(二)年泾谷勘察情况
去年(年)冬,复集员役三十余人,大举入山,沿岸两岸,分二队由山顶行。以三角锁互测并进,以测河流之曲折距离,及两岸之高度。同时察其能达河床处,即测其形势、高度并横断面。然入山后,至前年停测处,复以山险废然而返,徒劳而无功。无已只可由岳家坡起,测导线及水准。沿北山麓而东,复北折,过口字头,至淳化西,越咸仓下至田禾滩,以期绕越人迹罕到不能施测之山谷,而得其上游高度,或可成功。然测队至田禾滩之鸡头冠后,其不能前进之情形,亦与上两期等。所以泾谷测量一事,终未有美满之结果。
三、本次勘察经过
然施工之期将近,则泾谷测量愈不可缓。故于本年(年)四月二十日同人等偕健仆五六人,携帐棚干粮复入山,以勘察泾河之趋势,山路之险易,及山岩情形等事。计费时七日行百余里,仅将观察所及分述如后:
(一)岳家坡-苗家-宗家沟-侯家山-齐家山
由岳家坡北行,过苗家、宗家沟、侯家山西北折,沿山坡行及山顶,遇櫵夫,询入山之路,略知梗概,下山抵齐家山,可望及前年冬停测处,绘图一,摄影一。
(二)十字沟-大险-西猴窝-黑林坡
稍息后,下陡坡至沟底(此沟名十字沟,去年冬大举入山时,诸员役至此而返)。逾时上山,坡更陡,上行不易。每停足歇息,即可从事描绘草图。及登山顶至大险,该处位山坡东偏,有土窑,采櫵者十余人居之。出作入息,每人日可得柴三百斤。驴骡可到,专事运柴。近旁无泉取水,需至十字沟下放能得。两旁丛树已斩伐殆尽。沿山脊西南行至西猴窝对岸(西猴窝为前年测量所及处),向泾谷口摄影一片,并绘沿岸两岸草图,又向北摄影一,示泾河在西猴窝上之形势。再北侧有深沟为界,不复前行。又转折大险过山脊下过黑林坡,有土窑采薪及放羊者居之。乃下深沟至对山上坡,沿半山西北行,可望泾河沿途,描绘地形,又向南摄影一帧,示泾河形势。
(三)二涂沟-鹿角顶-下窗
当上下二涂沟,始向北行,曲径两旁,山柴丛生,嫩绿可爱。就中以山牡丹、紫荆、及刺玫为最芬芳。途过大车崖,该岩高十公尺,为旧日岩石之裂缝,今则下半崩圯成长方形,颇美观。上至山顶,至鹿角顶有土窑数处及水窖一,以天干已枯。沿山径下,绕两山脊至下窗,此处有路可通河底。河岸亦系石灰石,平滑,人不易行。沿河上下均可行五百公尺。河宽约四十公尺。对岸山崖光齐,不能行人。洪水遗迹可见,约高于常水面五公尺。河旁细泉四处,味与龙洞渠水同。
(四)三面水
由下窗上山西北行,西折南下,有背炭放羊之路尚可行,真山中之康庄也。两面夹以杂花,实山中之园囿也。数里一山梁,旁有土窑,以烧木炭人所筑者。此段泾河自西北来,折南折东,又折东北,致河湾有十余处之多。故此梁三面环泾,若半岛然,因名之曰“三面水”。而奇崖绝竖,直落深渊,实河上之大观也。惜是日风大雾重,致不能视远,又不能摄影为憾。后于巉岩之上,见滆河曲濛濛中,有窑洞二三,足为吾人住处。盖有窑必有人,有人必有通行之路,又足为吾人就易之步骤也。沿途见表面石灰岩风化成白色土壤,又见页岩数层。
(五)沙坡-黑沟-一线天
由下窗西北行可至上窗,有烧炭及牧羊者之遗迹。过山腰再下走,即到沙坡。沙坡背后高山之后为黑沟,灌木丛生,采櫵者以千计,烧炭者以千计,名称则又各不同。沙坡有土窑四。东南向顶天寺,沿山土甚肥,林极茂。将来水库建成后,水平利舟楫,便运输,则此数千年来人迹所不到之穷谷,一变为森林、牧畜、农业场所矣。沙坡之西有深沟,即黑沟之出口。两岸壁立,宽可五公尺,一线通天,因名曰“一线天”。下雨时黑沟之水由此入泾,亦一奇观之瀑布也。泾河岸为极有规则之石灰石构成,坡度三十度,平滑异常,石质坚硬,且极美观,长可二百公尺,摄影一幅,以示石层。然对岸则石松易圮,杂铁质极多,又为立壁。河中石礁耸立,即由崩崖陷落所致,稍东有泉水一处,水甚汪,约有〇.〇二公尺之流量。两岸洪水遗迹甚显。
(六)花家窑-下坡-五指山-兴隆堡
由沙坡过黑沟、花家窑上山,山甚陡,缘崖而上,得山路,上山越岗,测绘数事,并摄影示泾河之形势。下山西行,抵华山子,有土窑及烧炭放羊者。再西即下坡,坡逼近泾河,高约一百公尺。水声如万马奔腾,因摄影一。复前行,则路甚小,履崖壁攀柴而过者数处,故极不易行。过此下坡至河底。此处泾河宽一百五十公尺。岸为页岩,对岸则以砾岩及丸石积成,有类钓儿嘴者。跌水约五公尺之上。岸旁洪水位甚清晰,约高常水面八公尺。沿河逆流可行八百公尺,由山谷上山,谷中皆*土,而深山深谷,人迹罕到。草木之腐烂者均成沃壤,故林木极茂。就中多山桃、倭桑、刺玫及榆、柳等。及上山脊,又可见泾河两岸已有人居住。复沿山脊向南测泾河地形,山极峭,幸有路螺旋而上。刺玫及紫荆夹道,芬芳扑鼻。及巅则见五峰辐射,若人之示其掌,伸其指然,故名之“五指山”。山之三面皆绕泾河。曲水回环,仿佛似妙儿岭下之钓儿嘴。而周名兴隆堡,今则堡坦犹有存者。山顶土甚肥,大可数十亩,线之长则三倍之。山上有古庙、古窑、石磨并枯树根一枝,盖旧年之人居处也。
(七)*门关
下山后至泾河岸,河宽可一百五十公尺,急流在下,溯源可行五百公尺,山以页岩成之,与前处之页岩同一脉。再上则为洪门,土名“*门关”。两岸壁立,高至二、三百公尺。中为河床,宽仅四五公尺。水流缓而深,盖泾河穿石灰岩而过,质甚坚不易崩圮。出“*门关”后,骤遇页岩,水蚀风化,至为易易,故峭壁之后,即继之以平坦宽广之河面也。摄影一帧,示洪门形势。由此沿山而上,可望泾河之来,如广惠渠之形象。又摄影示险。复前行,则人迹鲜少,冬青布满。山路多为野兽所驰驱,*土、树根又多为野猪所松动。然山属*土,杂以岩石,若阶级然。故山坡虽陡,丛林虽密,尚可行。当过深沟,沟底有窑,为烧木炭之住处。过沟而上西北行,则山坡较平,而丛林倍密,面西峭壁直立,俯临泾河,南望“*门关”,尤见形势。
(八)二陵沟-白草梁
沿山西北行,望有林木数株,路上并有牛羊足迹,知去人家不远。又过二陵沟,始至白草梁。测地形后,即息于杨姓窑前。白草梁距田禾滩约二十里,目能及之。去年田禾滩测量已至磨子岭,距此仅十余里。且水库之远,必不能至此。故此一段尽可由白草梁上北望,以测泾河之梗概。复摄影一片,示当地形势。故勘察事由此处停止。况至田禾滩后,需二日始能回岳家坡。此处经北山后,即一日可到。
(九)钻天岭-岳家坡
登钻天岭后,可尽览已过形势。由北山之北坡东行,路大而平,为山前人由山中运柴之孔道。清光绪间柏公所创修。山顶摄影,一示此次经过之地形。即返岳家坡。
四、勘察成果
(一)交通情况
山中路程一览
泾河东岸进山有三要路:(一)由白王村至徐家山上山,经钻天岭分二路。一路入黑沟至上大险,长约五十里。一路经花家窑至白草梁处,长约八十里。(二)由范村、李家北行上山,过山腰入大险,至黑林坡,长约五十里。(三)由苗家过侯家山,走喜峰山(西风山)之后,到齐家坡,长约二十里。以上三路,为驴骡运柴运木炭之要道。采櫵者及烧炭者必先以人力背负以上等处,再以畜力运转。
(二)生活环境状况
此次探谷所取之路,系经齐家坡大险黑林坡、大车崖、鹿角顶、下窗、上窗、沙坡、花山子、兴隆堡而至白草梁,能驻扎测队。而取水运输均便处为齐家坡(窖水)、大险(泉水)、下窗(泾河旁泉水)、沙坡(泾河旁泉水)、兴隆堡(泾河水)及白草梁(窖水)。
(三)地质状况
沿河岩石多半为坚质之石灰石,及松质之石灰石。或含铁或含斜长石结晶。并有数层石灰石,已为风化变为白色土质,次则为页岩,有斜行及正方形龟裂二种。
(四)动、植物情况
野花草则有紫荆、山桃、刺玫、椿、榆、皂角、藤、野葡萄、六不通、山韭菜、山蒜、羊奶草、野牡丹等。动物有蛇、野猪、豹、狼及狐狸。
(文中章节题目为本次插入,选自河流编著《泾惠渠修建研究(-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