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临证时则宜根据不同病证之病因病机,选择适当配伍。
茯苓
Fuling
来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取之浸润后稍蒸,及时切片,晒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生用。
相关名字:
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
产地:
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饮片白茯苓:为不规则形的片块,长1-2cm;表面白色至类白色,略粗糙或平坦。质坚硬。气微,味淡。
赤茯苓:形同白获苓。表面淡棕红色至棕褐色。
茯神:为类方形的片块,边长4-5cm,厚0.5-0.7cm。表面白色至类臼色,较平坦,中间或一侧有类圆形松根木。质硬,折断面较粗糙。
主治病证:
1.水肿。
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痰饮。
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3.脾虚泄泻。
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常配以人参、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心悸,失眠。
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使用注意:
虚寒精滑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养神、不饥、延年。”
2.《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鉴别应用:
1.茯苓素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
*茯苓是寄生在松根上的真菌。它长在20~30厘米的地下,菌核呈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别看茯苓其貌不扬,可是一味著名的中药。为了入药方便,人们为它的每个部位都起了相应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层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断面靠外淡红色疏松的一层叫赤茯苓,内部白色致密的部分称白茯苓。还有些茯苓中间有一道松根穿过,靠近树根的部分称茯神,中间的树根则叫它茯神木。
1白茯苓白茯苓偏入气分,偏补;
2赤茯苓赤茯苓偏人血分,偏利;
3茯苓皮茯苓皮走表,长于利肌表之水肿;
4茯神抱附松根生者,用于安神。
补脾益心,则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能同茯苓。功效利水消肿。应用长于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用量15~30g。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性能同茯苓。功效宁心安神,应用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茯神木则能舒筋活络。
2.茯苓与猪苓
二药都能利水渗湿,对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肿等证,常相须为用,协同利水效果,但猪苓淡重于甘,主入肾与膀胱经,只能渗湿利尿,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则利中有补,能补脾益心。
3.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注意区分: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土茯苓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相关阅读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鹿衔草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雪莲花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石楠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