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久久畅中药小课堂之茯苓
TUhjnbcbe - 2022/3/16 14:12:00

皮黑肉白生松根,奇形怪状窟中神。

神话墨客颂异物,专著民间传奇文。

古有云安今罗田,松灵变成多树*。

伏胎养生不可缺,绛晨更生金翁人。

茯苓趣闻

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药食同源》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精工细作制成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因此,茯苓饼更是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

茯苓融合益生菌:对改善痰湿体质,现代研究发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有镇静及保护肝脏、抑制溃疡的发生、降血糖、抗放射等作用。

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小雨连绵不断地下了好几个月,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染上了风湿病,眼看兵败临城,成吉思汗十分着急。后来,有少数几个士兵因偶尔服食了茯苓,风湿病得以痊愈。听说此事后,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地区运来大批茯苓给将士们吃,兵将们吃后风湿病好了起来,成吉思汗最后打赢了仗,茯苓治疗风湿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广为传颂。

茯苓与古诗词

唐代李商隐《送阿龟归华》云:

草堂归来背烟云,*绶垂腰可奈何。

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唐代杜甫诗云: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归来稍喧暖,当为属青冥。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并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茯苓产地来源

茯苓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生用。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茯苓应用

1、水肿尿少。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常与附子、生姜等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常与滑石、阿胶、泽泻等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痰饮眩悸。本品善于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常配伍桂枝、白术、甘草等,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与半夏、生姜等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茯苓味甘,入脾经,能健脾补中,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人参、白术、甘草等,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本品补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芪、当归、远志等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等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往期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益生菌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久久畅中药小课堂之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