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有一批有文字的汉画像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年发现于邳州燕子埠的汉画像石墓墓志铭。铭文记:“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宇”,“和平元年()七月七日故,元嘉元年()三月廿日葬”等百余字,字体为汉八分隶书。
北馆展出的主要是自清代末年至年的馆藏文物精品,国内外学者对徐州汉画像石的认识和熟知的画像石图像都是来自北馆展出的文物。展出汉画像石镶嵌在米的长廊和7个展室内。主要有铜山县苗山汉墓、沛县栖山汉墓、铜山洪楼祠堂、铜山利国汉墓、睢宁九女墩汉墓、徐州市十里铺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此外还有清代、民国、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散存画像石收藏。第一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石,该墓年清理发掘,墓室结构为前堂、后室,全部用青石砌成,共有画像石9块,内容有乐舞图、庖厨宴饮图、比武行乐图、炎帝升仙图、*帝升仙图等。其中以炎、*帝升仙图最为精采,炎帝头戴斗笠,身着蓑衣,手持耒耜,引凤升天;*帝熊首人身,口吐仙气,体生双翼,飞*腾达、乘*升仙。第二展室陈列的主要是铜山县柳新乡石椁墓和沛县栖山石椁墓,这两座墓均为复原陈列,时代分别为西汉晚期和王莽时期。年清理发掘的沛县栖山石椁墓,画像内容十分丰富,有铺首衔环、伯乐相马、狩猎捕兽、双阙迎接、常青树等,充分表现了东汉早期石椁墓画像内容丰富多采的艺术特征。其中的西王母图象是迄今发现汉画像石中时代最早的。画面中的西王母头戴胜饰凭几坐在楼上,楼下有青鸟为其衔食,楼房外有神人捣药,楼房的上面有三足鸟和九尾狐,接着刻有人首蛇身、马首人身、鸟首人身和一个佩剑的长者拱手朝拜西王母。这幅画像石的右面,刻有弋射图、建鼓舞、比武图、斗鸡图等生活内容的图象。第三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散存汉画像石,其中铜山县青山泉出土的“纺织图”为馆藏珍品。汉代徐州一带纺织业较为发达,已出土“纺织图”7块,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各存一块。青山泉“纺织图”为寻常人家的纺织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出织布、络纱、摇纬的全过程,织机上的妇女正转身接抱送来的婴儿,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第四展室共陈列画像石40块,主要集中了铜山县洪楼汉墓、汉王汉墓、利国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洪楼画像石主要为祠堂画像,画像内容有“迎宾宴饮图”、“车马出行图”、“总会仙倡图”等。这批画像石画幅巨大、雕技朴拙,内容丰富。如“总会仙倡图”画面高1.1米,长2.2米,上面刻有雷公雨师出行、象奴戏象、转石成雷、水人弄蛇、幻人吐火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张衡《西京赋》中描写的当时大型百戏演出场景十分相近。第五展室陈列8块画像石均为徐州市贾汪区出土,内容有珍禽异兽、羽人戏麒麟、傩舞图、秦始皇泗水取鼎图等,雕刻技法为浅浮雕,时代为东汉晚期。其中《泗水取鼎》最为精彩,此图刻画了龙咬断鼎绳时的紧张场面。《史记·武帝纪》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九鼎即为王权的象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巡行天下,“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水经注·泗水》记述:“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第六展室陈列的11块画像石为睢宁九女墩汉墓出土,该墓为大型石室墓,年清理发掘。画像内容有青龙、白虎、车骑过桥、宾主宴饮、侍者献食、仙人点灯、玉免守鼎等,该墓画像石画面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生动地反映出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豪华富贵、死后企求羽化登仙、步入天界的情景。该墓画像石均为平面剔地线雕,时代为东汉晚期。第七展室陈列的为睢宁县双沟出土,张伯英先生收藏、其后人捐赠的画像石。张伯英,字勺圃,铜山县榆庄人,民国著名收藏家、书法家。张伯英收藏的汉画像石内容有牛耕图;伏羲、女娲;门阙建筑、车马建筑图等。其中《牛耕图》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水平,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就以这块汉画像石为汉代生产水平的标志文物。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