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场》,[美]厄普顿·辛克莱著,薄景山译,四川文艺出版社,年1月出版,页,30.00元
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重提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不是没有来由的。即便这位曾经名满全美的辛克莱被遗忘了,他的《屠场》也不会被遗忘。即便《屠场》中冗长的故事情节和*治说教被遗忘了,那骇人听闻的卫生状况也不会被遗忘。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这本书激起的民愤,直接推动了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在美国小说中,连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历史的影响也未曾如此直接过。
一马当先的黑幕揭发者
辛克莱家族原为南方贵族,战败后家道衰落,迁至巴尔的摩。父亲当推销员,嗜酒成性,辛克莱的童年在一种贫富交替中度过。他自幼聪慧过人,中学时便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十五岁进入纽约城市大学后仍不断写稿来自助学业,毕业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旁听研究生课程,同时雇了两名秘书,每天写作八千字。二十四岁时他加入社会*,从此放弃廉价小说制作,全身心投入公共事业,为社会公正而战。
内战后美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十九世纪末已是世界头号经济实体。财富剧增带来的问题也暴露无遗——贫富悬殊、资本垄断、*魁*治、腐败泛滥等,更兼成百上千万的各国移民年复一年地涌向美国,城市贫民窟和血汗工厂成了他们的落脚点,其条件之恶劣令美国人震惊。社会缺乏公正就必定不得安宁,罢工潮此起彼伏。
美国的有识之士感到忍无可忍,奋起干预。他们的努力得到民众呼应,导致一系列改革立法的通过,社会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美国法律和*府职能经过调整后,也更适合一个崭新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这就是二十世纪初那场轰轰烈烈的“进步运动”。在美国历史中,每当危机发生,自下而上的民间抗议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社会改革和进步。
参与进步运动的人物不分*派,既有共和*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有后来的民主*总统威尔逊,更有大批民间的自由派人士和社会主义信徒。一马当先的是那些黑幕揭发者(Muckrakers,耙粪人),他们深入社会作调查,揭露腐败违法现象。罗斯福这样称呼他们是将他们比喻为班扬小说《天路历程》中那个手拿粪耙的人,只见地上脏物,不见天堂光环。罗斯福并非不承认他们的作用,但也不愿意过激的言辞引发社会骚动。然而众所周知,只有将腐败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消除腐败才有可能。除了辛克莱,重要的黑幕揭发者还很多,如《城市的羞耻》的作者林肯·斯蒂芬斯,《美孚石油公司史》的作者艾达·塔贝尔等。他们是改革的开路先锋,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历史贡献。
辛克莱实地调查写《屠场》
辛克莱先是为一份印数几十万的社会主义宣传周刊《诉诸理性》写稿。编辑注意到他写的一本内战题材小说,便鼓励他去为“工资奴隶”写本书。年,辛克莱去芝加哥屠宰场实地调查七周,掌握了大量揭露牛肉托拉斯的一手资料。工人们恶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他愤慨万分,在“泪水和痛苦”中,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纪实小说《屠场》。
年2月至11月,《屠场》在《诉诸理性》上连载。全书结构颇似狄更斯式的流浪汉小说,写一对来自立陶宛的新婚夫妇——约吉斯和奥娜——的悲惨遭遇。他们满怀憧憬从家乡来寻找美国梦,在芝加哥肉食加工厂找到工作,以为美好生活将从此开始。不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约吉斯工伤失业,接着奥娜被工头奸污,约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随后妻子难产死亡,幼小的儿子淹死。亲朋好友中男的流落街头,女的被逼为娼,美国梦演变为最可怕的梦魇。文学的特权就是能将一百个人的不幸都让一个人来承受,凡是能想到的人间悲剧似乎都降临到了约吉斯。更有甚者,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机器不仅害得他家破人亡,还*害了他的心灵。他自暴自弃,干起合伙抢劫的勾当,甚至还在屠场罢工时当了工贼。所幸的是,在风起云涌的工运中,约吉斯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他的阶级觉悟被唤醒。小说结尾时,他深信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而这也正是辛克莱的信仰。
《屠场》原名TheJungle,更确切的意思是“丛林”,辛克莱要揭露的远远超出屠场的肮脏,而是这个弱肉强食世界的丛林原则。这是一本社会主义宣传小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非人化的抗议。杰克·伦敦认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为黑奴所做的,正是《屠场》为今天的工资奴隶所做的。读者可以看到,对屠场污秽环境的描写只占全书很少篇幅,而且主要是从工作条件之恶劣的角度来写的。辛克莱的本意不是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对他来说,资本主义机器对人和人性的强暴要严重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公众没有领会小说的主要精神,换言之,屠场的肮脏有点喧宾夺主。
《屠场》英文版
《屠场》推动了食品安全法的通过
年2月,《屠场》一出版便引起轰动,书中详尽描述病猪牛、死猪牛、化学添加剂、垃圾、锯末、鼠粪、*死的老鼠、洗手水……怎样统统倒入巨大的漏斗,和鲜肉一起搅拌制成香肠,情形如此不堪,激起民众极度恐慌和愤怒,肉食销量骤然减半。保守派和自由派都支持小说的公开揭露。辛克莱直接给罗斯福寄去一本,即使他不寄,罗斯福也不可能置若罔闻。该书出版后一个月内,罗斯福天天收到上百封人民来信,要求彻底清查肉食安全问题。他把辛克莱请到白宫,详细询问实情,命令国会再次调查。《屠场》出版后不到半年,国会便通过了《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由总统签署批准,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落实该法和年的农药管理法,国会又在年专门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当年新的食品法签署时,为奖励辛克莱的功绩,年迈的他又一次被邀请到白宫作证。
至此,人们也许要问:在辛克莱作调查时,以法治著称的美国难道竟无食品安全法?这答案也许要追溯到美国的*治理念以及建立在此理念上的国体,合众国宪法赋予联邦*府的权限是明确而有限的,除了第一条第八款中明文列举的权力外,其余权力均归州*府和人民。年,杰斐逊总统为了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大片土地,不得不灵活变通一下,因为宪法并未明文赋予总统从外国购地的权力。年制宪时,美国只有三百多万人口,人民更多地认同于自己的州*府而不是遥远的联邦*府,联邦*府权力的被认可和扩展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美国长期没有教育部,并不是美国人不重视教育,而是因为他们认为管理教育的权力不该归联邦*府。又如美国至今没有文化部,也不说明美国没有文化。
在工业化之前,手工作坊制作的食品往往只在很小范围内销售,制作人和顾客也常常相互认识,产品质量的维持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近日阅读沈昌文先生的《知道》一书,其中所述银楼质量的把关给人印象颇深,凭着诚信,“依托于严格的师徒制和严密的行会制”,私家银楼居然能绝对保证*金成色。工业化后,商品改由大规模机器生产,《屠场》描写的屠宰和罐头香肠制作过程全部在流水线上环环相扣地完成,产品远销各地,用户和厂家互不照面,产品质量必须有新的检验方式。
在世纪交接时,美国各州相继出台食品卫生法,然而人们的意识和执法却未跟上,往往形同虚设,《屠场》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个极不负责的现场稽查员。时任农业部化工局长的威利博士联合了一些负责任的食品药品企业,以及相关组织和消费者群体,一直要求国会通过一项联邦食品安全法,但遭到牛肉托拉斯及小型药厂的反对,更有议员质疑制定此类法律的宪法依据。年美西战争中发生的“防腐牛肉”丑闻,还有对劣质食品药品曝光的新闻使事态有所发展,但国会仍迟疑不决。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屠场》激起空前强大的舆论压力,终于促使国会通过立法,从此食品安全有了严格的法律保障。
《屠场》是否曾被压制或删节?
小说连载后,辛克莱联系了五家主流商业出版社,均遭拒绝。或许是因为其对污秽的自然主义描写,或许是因为其鲜明的*治宣传目的,或许是因为小说缺乏艺术,人物平面,不够令人信服,但不是因为它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当时人们认为,食品安全、工作环境问题应该由记者去报道,不该是文学的内容。但实际上,由于报业集团和实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报道此类问题会留一手。一气之下,辛克莱决定自费出版。他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谴责资本主义出版商,建议出版一个“支持者版”,以每本一点二美元的价格请求读者通过预订预付来帮助该书的出版。两个月内他就收到几千份订单,征集到四千元,足够排版制版。出乎意料的是,有个道布尔迪-佩奇公司表示愿意出版,还同意辛克莱继续出版和出售他自己的版本,而用的都是他已制成的印版。
年,美国有家小公司出版了一本自称未被删节的原版《屠场》,但评论家发现,它不过是当时连载时的原文而已。出版社是拒绝了辛克莱的书稿,但从未作任何删改。著名的麦克米兰公司在小说连载后表示愿意签约,但要求删去其中不雅的“血污和内脏”,辛克莱没有妥协。从连载版到初版的全过程都是辛克莱自己负责的。此后无数次再版,包括辛克莱自己出的四版,从未采用连载版,他还为多种版本撰写过前言。确实,成书是有删改,但作删改的正是辛克莱自己,他删去了一些重复和不合适的部分。在年答读者的信中,他是这样解释的:这本动辄几百页的书把我写累了,当时我想把自己知道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写入书中。有一次我把结尾几章念给一个朋友听,发现他竟睡着了。辛克莱于是作了一些修改和删节,使小说更加完整利落,却丝毫未减其*治与道德锋芒。
厄普顿·辛克莱
永不疲倦的民间斗士
作为一个社会改革家,辛克莱并不停留在拿起笔作刀枪,他一再参与现实*治。年,他出资在新泽西州创办了一个社会主义公社——以女神缪斯命名的赫利孔,吸引了不少左派作家,杜威访问过那里,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刘易斯在那里当门房。辛克莱还多次参与竞选公职,包括在新泽西和加州竞选美国众议员和参议员,还两次竞选加州州长。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在大萧条的年,他以民主*身份和“结束加州贫困”的*治纲领竞选州长,获票九十万张。
辛克莱是一位富于公共精神、目标明确的社会批评者,一位确确实实推动了历史发展的民间斗士。他相信民主,相信人民自治的权利和能力,也相信社会改良可以不必诉诸暴力或推翻现行的*治、经济、社会制度。他从未当过官员,但没有他不发表意见的事情。《屠场》一举成名后,他接受采访不断,激扬文字,针砭时弊。个性强悍的罗斯福对此感到不悦,他让辛克莱的出版商传话:“告诉辛克莱回家去,也让我来领导一会这个国家。”
竞选失败后的辛克莱又将无穷的精力转化为浩瀚的文字,他一生著作上百部,类型多种,内容无所不包,无论是关于*治、劳工、资本、宗教、哲学、传媒,还是美国的孤立主义、民权、精神病问题,主题都围绕社会公正。他要帮助美国公众了解各行各业的社会真相,唤醒民众,推动社会改革。《屠场》对后来的德莱塞、刘易斯、斯坦培克的现实主义创作都深有影响。但作为小说家,他的艺术成就不如他们,他是将艺术从属于*治的那类作家。他的小说现在基本被遗忘,但在当时却在许多国家畅销过,好几部还被改编成电影。年,他因描述纳粹崛起的小说《龙齿》被授予普利策奖。值得一提的还有《铜筹码》这本书,它的矛头直指新闻机构和报业集团,指责它们压制和歪曲新闻。铜筹码是当时妓院中嫖客交给妓女表明已经付费的标志,这显然是对媒体的极大嘲讽。遭到出版商拒绝后,辛克莱先是将它们在《诉诸理性》上连载,然后自费出书。该书引起巨大反响,不少报纸因羞愧而自行提高了伦理标准。
辛克莱的“基督情结”
著作等身不仅给辛克莱带来荣誉,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屠场》主人公一天挣一个多美元的时代,辛克莱一生中至少挣了一百万,这些钱他都用来支持社会改革,也使他能够自费出版任何遭拒绝的书。年他在睡梦中死去。美国没有忘记这位斗士,加州蒙罗维亚的“厄普顿·辛克莱屋”现在是一个国家历史纪念馆,他的档案珍藏在印第安纳大学。美国人感激他,纪念他,还设立了厄普顿·辛克莱奖,奖励在教育领域和维护新闻自由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辛克莱的书都是在教育广大民众,这种教育正是通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辛克莱总结了自己一生奋斗的十大成就:肉食的安全、报纸的改善、落基山矿区工资奴隶的结束、激发对心理现象的兴趣、帮助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结束加州贫困”竞选、他在日本的民主影响(因他的书在那里畅销)、禁酒努力、创建学院社会*,以及兰尼·勃德小说系列。
无论做什么,他说“社会公正”这几个字一直刻在他心上,是他终生信仰和为之战斗的目标。他在自传中说,自从我在世纪初发现社会主义运动后,我始终相信它。他信仰的社会主义是美国人理解的社会主义,即一种合作性质的共同体,通过选举过程逐渐形成。列宁称他为天真的“有感情而没有理论修养的社会主义者”,也许正是因为他对选举制度的信任。美共的文艺权威迈克尔·戈尔德曾严肃批评他的“耶稣情结”,辛克莱答道:“世界需要耶稣胜过其他一切。”他相信他的事业具有上帝关照的神圣目的,他要诉诸人们的良心,也相信人们从善的可能性。《屠场》虽然直接击中的是公众的胃,但激发的道德愤慨却无疑是发自良心的。
埃德蒙·威尔逊评论道:“在辛克莱那代美国作家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把资本主义引发的根本问题摆到了美国公众面前,而且是以这样一种他们无法逃避的方式。”据说在欧洲,辛克莱甚至受到更广泛的赞誉,被称为小说界的美国易卜生。他使人们懂得,参与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通过参与,他们是有可能改变社会的。
(本文原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第十四期,年10月12日出版)